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文子

文集。佚名撰。二卷。《汉书·艺文志》录《文子》九篇,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北魏李暹、唐徐灵府注俱十二篇。书中各章均冠“老子曰,”以老子“道”的思想为宗,糅杂名、法、儒、墨,亦多剽窃《淮南子》之处。以论说事理为主,对道家思想多有发挥。格言警句颇多,并引俗语入文。比类属事,句法整齐,如,“飞鸟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蛰得木”,此类句式甚多。唐玄宗时诏号为《通玄真经》,列为道教经典之一。有守山阁本,墨海金壶本。宋杜道坚的《缵义》及徐灵府《通玄真经注》可参考。

文子

先秦道家著作。作者姓文,尊称子。佚其名字并国籍。楚平王时人。今本十二卷。《汉书·艺文志》著录《文子》九篇,东汉班固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北魏李暹谓文子姓辛名鈃,即范蠡之师计然。其说不可考。
其中《道德》篇有与《商君书》相似的内容。文句与《淮南子》相同之处甚多。其真伪自唐宋以来向有争议。传统见解认为是西汉作品,其中大半抄自《淮南子》。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六章。据此,可认定《文子》是先秦战国时的著作。今本《文子》虽经后人修改润益,但不是伪书。
《文子》主要内容是阐发老子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说:“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泏泏,冲而不盈。”(《道原》)这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道,是万物的本原。它“含阴吐阳”(同上),即分为阴阳之气,“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九守》),“阴阳陶冶万物,皆乘一气而生”(《下德》)。这种“道”即“气”的观点,和老子以道为精神本体是不同的,并对以后《管子》的“道”产生了影响。
继承了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阴阳各自向相反的方面变化,“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微明》),“阳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上德》),由此构成道自身的恒常的运动,即“反者道之常也”(《道原》)。
在阐发老子的思想时,也表现出自己的创见。如老子讲“道”和“德”,但不讲“理”。而《文子》认为,“道”是一般规律,“理”是具体规律。道产生万物,但万物各有其理,“故阴阳四时,金木水火土,同道而异理,万物同情而异形”(《自然》)。因而要求人们“循理而举事”(同上),这就把老子的“道”推进了一步。《文子》对于“道”和“德”的关系作了一个譬喻:“夫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精诚》)道是材料,德是此材料的成品。一般性的道并不脱离具体事物的性质而独立存在,“道散而为德”(同上)。因此“德之中有道,道之中有德”(《微明》)。这种道德互含的观点对以后的《管子》和《韩非子》都产生了影响。
《文子》不像老子那样以道德排斥仁义礼法,而是主张道德和仁义礼法兼而有之。“古之为道者,深行之,谓之道德;成行之,谓之仁义;薄行之,谓之礼智。”(《上仁》)因此,其虽也主张无为而治,但同时看重仁义礼法。但其所谓仁包含“兼爱无私”(同上)之意,和儒家爱有差等之仁义有所不同,而接近于墨子。《文子》又说:“治之本,仁义也,其末,法度也。”(《上义》)主张仁义之教和刑杀之法并用。可见,这里融合了儒、墨、法、道诸家的思想。
主张“治心术”即研究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认为要如实认识客观事物,必须去掉主观上的嗜欲和好恶,不要有主观成见,说:“达于心术之论者,即嗜欲好憎外矣。”(《九守》)治心术是自我的主观方面的修养,“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己而得矣”(《符言》)。这一思想为以后的《管子》和《荀子》所继承和发展。
《文子》在唐玄宗时诏号为《通玄真经》,列为道教经典,历来对《文子》的研究,偏重其真伪之辩,对它的思想内容的研究则很缺乏。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文子要诠》(李定生、徐慧君校注),对其思想内容作了较多的分析,提出新说:认为《文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老子的“道”到荀子、韩非子这一唯物主义发展线索中的一个环节。
主要版本有明《子汇》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文子

二卷。战国时文子(生卒年不详)撰。文子其人,姓名与事迹均不详。北魏李暹作 《文子注》(书已亡佚),据《史记》及南朝宋斐骃《史记集解》所载,将计然、文子二人合而为一,于是便有文子姓辛名钘,号计然,葵邱濮上人,老子弟子,范蠡之师等说。《汉书·艺文志》著录《文子》九篇,唐代颜师古为其作注说:“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唐马总《意林》称文子与计然,截然两人两书,李暹合为一人,谬甚。宋杜道坚认为颜师古说与孔子同时是对的,而其疑称周平王问之语或为楚平王之误。《文子》又名《通玄真经》。其书要本归老子之学,糅杂名法儒墨诸家。列老氏之言加以论释,引言与论释混杂难辨。所引《老子》之语,多数与今本《老子》相同,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而其关于道的论释,却颇为深刻。认为道是高不可极、深不可测的,能够包裹天地,禀受无形;其源流浊浊,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清,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用手一握,能约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日月星三光。山以道而高,渊以道而深;兽以道而能走,鸟以道而能飞,麟以道而能游,凤以道而能翔。认为道是虚无,而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这五项是道的形象。认为清静恬淡能够和人之性,所以静漠恬淡能够养生,和愉虚无能够据德,即外不乱内,性得其宜;静不动而和,德安其位。能够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就可以说是体道。文中关于治身、治国、治世之道,也多有精彩议论,但不外乎清静无为之说。《文子》一书,《汉志》著录九篇,《隋志》载十二篇,《七略》为九篇,李暹及唐徐灵府都作十二卷。清《四库全书》录为二卷。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篇差之数的不同,而其内容大体相同。后世学者对此书多有评说,唐柳宗元指其为“驳书”,讥其真伪混杂。但又认为其书理道深至,语言精炼,非周秦间人不能为,与《关尹子》、《亢仓子》等伪作迥别。唐天宝中,诏号文子为通玄子,《文子》书为《通玄真经》。后来有些学者认为此书是西汉作品,其中大半抄自《淮南子》。1973年河北定县 (今定州市)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书中大部分内容不见于今本《文子》,而《道德》一章,有六段与今本大体相同。出土的竹简证明《文子》一书成于战国时期,是后世研究道家学说的重要典籍之一。虽然此书有伪托之嫌,而其实有可取之处。传统认为其书为汉代作品未免不确。现存明 《道藏》(题《通玄真经》徐灵府注)本、清《四库全书》本、《说郛》本、《墨海金壶》本、《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