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忠集❶全称《周文忠公全集》。诗文别集。南宋周必大(1126—1204)撰。二百卷。必大字子充,又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孝宗时曾任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右、左丞相。言事不避权贵,卒谥文忠。曾荐朱熹入朝。著述颇富,达八十二种,开禧中,与其子纶合编成是集。 含《省斋文稿》四十卷,《平园续稿》四十卷,《省斋别稿》十卷,《词科旧稿》三卷,《掖垣类稿》七卷,《玉堂类稿》二十卷,《政府应制稿》一卷,《历官表奏》十二卷,《奏议》十二卷,《奉诏录》七卷,《承明集》十卷,《辛巳亲征录》一卷,《龙飞录》一卷,《归庐陵日记》一卷,《闲居录》一卷,《泛舟游山录》三卷,《乾道庚寅奏事录》一卷,《壬辰南归录》一卷,《思陵录》一卷,《玉堂杂记》三卷,《二老堂诗话》二卷,《二老堂杂志》五卷,《唐昌玉蕊辨证》一卷,近体乐府一卷,书稿三卷,札子十一卷,小简一卷,凡二十七集,百九十九卷,纶又手编《年谱》一卷,计二百卷。又以祭文、行状、谥诰、神道碑等别为附录四卷。平生著述,皆录于此。有《四库全书》本,《宋庐陵四忠集》本题《周文忠公全集》。另有江西刊本《周文公大全集》二百五十卷,连附录二十九种。 ❷诗文集。元王结(1275—1336)撰。六卷。结字义伯,定兴(今属河北)人。仁宗在潜邸时以荐充宿书。及即位,迁集贤学士。官至中书左丞相。卒谥文忠。有《易说》。其原集十五卷久佚。是集为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重新编排。存诗词一百六十余首编为三卷,杂文九篇为一卷,问答五篇为一卷,善俗要义三十三条为一卷。王结诗多古体,语言平达,无雕琢之态。虽反映生活面较窄,但善抒胸臆,风格苍老悲凉, 直逼汉晋。文以务实为宗,而论说委曲切直, 以政论见长,而不失文学特色。有《四库全书》本。 ❸诗文集。明范景文(1587—1644)撰。十二卷。 景文字梦章,号思仁,吴桥(今属河北)人。万历进士。曾官文选员外郎、文选郎中,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崇祯末,京城陷,景文草遗疏,投井死。谥文贞。是集为其子毓秀及其甥王孙锡等合编。十三万二千余字。正文含奏疏四卷,序、记传各一卷,碑铭、祭文、像赞、题跋等二卷,诗三卷,简牍一卷。景文于明末,历官所至,持正不阿,既不诣当权之魏忠贤,亦不附东林。其文多剴切详明,切中时弊,显露忧国之心。有《四库全书》本。 《文忠集》16卷,拾遗4卷。拾遗为(清)黄本骥辑,(清)孙星华增订。《武英殿聚珍版书》本。
《文忠集》153卷,附录5卷。收诗词、散文和辞赋等。欧阳修大力倡导古文,其文简洁明畅,说理透辟,状物写情,委婉曲折,开北宋一代文风,在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四库全书》本。 文忠集❶ 二百卷。宋周必大(1126—1204)撰。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原老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绍兴二十一年 (1151),进士,教授建康府。孝宗时,除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除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后任参知政事、枢密使。淳熙十四年(1187),拜右丞相。因劾出判潭州。庆元元年(1195),以少傅致仕。卒谥文忠。必大一生著述繁富,多达八十一种。《文忠集》即史所称《平园集》,为开禧中,其子纶所手订。其中,《省斋文稿》四十卷、《平原续稿四十卷、《省斋别稿》十卷、《词科旧稿》三卷、《掖垣类稿》七卷、《玉堂类稿》二十卷、《政府应制稿》一卷、历官表奏十二卷、奏议十二卷、奉诏录七卷、《承明集》十卷、《辛己亲征录》一卷、《龙飞录》一卷、《归庐陵日记》一卷、《闲居录》一卷、《泛舟游山录》三卷、《乾道庚寅奏事录》一卷、《壬辰南归录》一卷、《思陵录》一卷、《玉堂杂记》三卷、《二老堂诗话》二卷、《二老堂杂志》五卷、《唐昌玉芷辨证》一卷、近体乐府一卷、书稿三卷、劄子十一卷、小简一卷、年谱一卷,计二百卷。又以祭文、行状、谥诰、神道碑等别为《附录》四卷而终。有 《四库全书》本和 《宋庐陵四忠集》本。 ❷ 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宋欧阳修(1007—1072)撰。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庐陵 (今江西吉安县)人。四岁丧父,母郑氏亲教之,家贫,以荻画地学字,聪颖过人,读书则成诵。天圣八年(1030)举进士甲科,入京为馆阁校勘。庆历初,范仲淹被宰相吕夷简贬官,他与尹洙等不服,上疏直谏。亦被贬,出知滁州,徙扬州、颖州。嘉祐年间,加龙图阁学士,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嘉祐五年(1060)任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与韩琦同辅朝政。神宗时,因与王安石不合,反对新法,以太子少师致仕。熙宁四年 (1071)退职,次年卒,谥文忠。欧阳修初学于尹洙,与梅尧臣、苏舜钦等倡导古文,“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苏轼居士集序》)以他自己的创作实绩与政治地位,成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完成了宋初柳开、穆修等提出的古文运动的未竟之业,使杨亿、刘筠的“西昆体”从此一蹶不振。欧阳修主张 “明道”、“致用”,既强调道是文的核心,又认识到道与文的区别。他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说:“古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纠正了宋初古文家重道轻文或道即此文的偏颇。他一生嗜学,著述颇多,陈振孙 《书录解题》谓其文 “遍行海内”。其史学成就卓著,修有 《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其诗文雄健清新,其词和婉深挚。此文集一百五十三卷,《六一词》一卷,《六一诗话》一卷及 《毛诗新义》、《集古录》、《归田录》等。其散文《醉翁亭记》,脍炙人口,至今为人传诵,视为名篇。他平生奖掖后进,汲引唯恐不及,当时的名臣贤士,如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梅尧臣等,都得其赏识,推荐或重用。晚年自号 “六一居士”,乃 “《集古录》一千卷、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鹤一双也”。《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由周必大编。有《四库全书》本。 ❸ 六卷。元王结(1275—1336)撰。结字仪伯。定兴 (今属河北)人。仁宗在潜邸时,以荐充宿卫。及继位,迁集贤直学士。后累官中书左丞。谥文忠。《元史》本传称结有集十五卷。久佚。今《四库全书》本自 《永乐大典》辑出。诗一百三十四首,诗余十三首,编为三卷;杂文九首为一卷;问答五首为一卷;善俗要义三十三条为一卷。共六卷。“诗多古体,大抵春容和平,无钩棘之态。文亦明白畅达,不涉雕华。”(《四库全书总目》)另有清乾隆翰林院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清丁氏八千卷楼黑格抄本(藏于南京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