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景之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32 文景之治旧史家对汉文帝和景帝时期 (前179—144)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称颂。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约法省刑,轻徭薄赋。至文帝和景帝在位时,进一步提倡农耕,抑制商人;减轻赋税,实行三十税一制,甚至完全免除农田租税;广泛卖爵,犯罪者也可纳粟赎免;缩减政府开支和宫庭用度;明令废除族诛与肉刑。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当时“畜积岁增,户口寝息,风流笃厚,禁网疏阔”。到景帝末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文景之治促进了封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053 文景之治见10232条。 文景之治Wen jing zhizhi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出现的政治安定、社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的局面, 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 “盛世”, 史称 “文景之治”。文帝刘恒 (前203-前157), 高祖中子。高帝十一年 (前196)受封为代王。前180年吕后死,诸吕谋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 刘恒在位23年。景帝刘启 (前189—前141),文帝太子,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文景时期继续推行并发展汉高祖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 多次下诏劝农, 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的负担,文帝前二年(前178)和前十二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史记·孝文本纪》),即将田租率由原来的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 一, 并一度全部免除田租。景帝时实行三十税一, 成为定制。文帝时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徭役则由每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 (1个月)。景帝二年 (前155) 又把秦时17岁傅籍给公家徭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此外,弛山泽之禁, 促进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事业的发展。还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如诽谤妖言法、妻孥连坐法, 停止断残肢体的肉刑, 减轻笞刑等。文帝时许多官吏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 因此狱事简省, 人民所受的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文帝时期还注意抑奢, 提倡俭朴。在位期间, 宫室、苑囿、服饰, 都无所增益。他还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 听说要花费百金, 等于中人十家之产, 于是作罢。所以, 当时国家的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 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刮, 奢侈无度, 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文景两代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 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 封建统治也日益巩固。史载: 汉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 百姓总是人给家足, 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 致腐烂而不可食, 政府的库房有余财, 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 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见 《汉书·食货志》)。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但是, 文景时期的 “与民休息”政策归根到底是地主阶级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稳定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 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实则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时期减免田租, 获利最大的是地主。因此, 在文景之治安定、富足的另一面, 就是土地兼并势力的日益发展。 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 (前179—前141),继续 “与民休息”,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史称 “文景之治”。汉文帝,名刘恒 (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之子,公元前179年继承皇位。文帝重视农业,屡诫百官守令劝课农桑。文帝十三年 (前167) 下诏全免田租。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一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注意兴修水利。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史载文帝初年每石 “粟至十余钱” ( 《史记·律书》)。文帝十二年 (前168),取消过关用传制度,促进商业发展。又弛山泽之禁,有利于盐铁业发展。为提高谷价,抑制商人囤积居奇、侵蚀农民,文帝采纳晁错关于 “入粟拜爵” 的建议,准许富人主要是商人买粟输边,按所输多少授予爵位边境积粟足以支五年,可令人粟者输于郡县。这样,边境、郡县都已充实,即免天下田租,减轻农民的负担。文帝还废除坐孥相坐律令及一些肉刑,缩小农民奴隶化范围。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史载文帝为节省黄金百斤而罢建露台 ( 《汉书·文帝纪》)。临终时下诏丧事从简,只用陶器而不许用金银器殉葬,将大部分宫女释放回家。公元前157年,文帝崩,其中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前157—前141)。景帝继承父志,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景帝元年 (前156) 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推迟服役年龄,派遣使者与匈奴和亲,减少战争负担。重农抑商,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景帝三年 (前154),采用晁错 “削藩” 建议,平定七国之乱,取消诸侯王治民之权,降低王国官制等级,加强中央集权。文、景二帝采取的上述政策,促进了汉初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即位时,“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 《史记·平准书》),稳定和巩固了汉初地主阶级的统治。 文景之治西汉初年,战乱哺定,民生凋敝,国库空虚。汉高祖为此曾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至文帝、景帝统治时期,一方面“重农抑商”,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入粟输边,另 一方面进一步实行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的政策。使人口增殖,荒地垦辟.国家财政收入提高,社会经济也迅速恢复好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故旧史家将文帝、景帝统治的这 一时期誉之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西汉文、景二帝在位期间,奉行黄老学说,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又奉行节俭, 励精图治,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人口增加,土地垦辟,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的繁荣局面。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后人对汉文帝和景帝稳定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所取得政绩的誉称。西汉初期,因长期战乱造成经济凋敝,百姓饥馑,全国人口减少过半。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刘邦采取了稳定小农经济的措施。文帝和景帝时,继续推行这种措施,“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人口得到增加,土地得到开发。于是,国家从农民身上剥削到的资财也相应丰厚起来,出现了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的富裕繁荣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两代40年左右,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段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文帝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80~前157年,景帝为公元前157~前141年。文帝减轻地租,减为三十税一;算赋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徭役每3年服一次。景帝把服役年龄由17岁改为20岁,法律规定为23岁;减轻刑罚,废除4种肉刑。文景时,侯国人口由汉初的不过万户增至三四万户,粮价降至每石十余钱,京师中的钱财有数百万之多。 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缓慢发展。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执政。面对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吸收黄老思想,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重用大臣晁错,推行“贵粟”,提倡节俭,以身作则;轻徭薄赋,实施三十税一,减免算赋,减轻百姓徭役负担。又提倡养马,颁布“马复令”,并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条件。这些措施的执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汉景帝继立后,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大力削藩。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此后,取消诸候王治民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当时“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从而为汉武帝进行大规模的讨伐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史书将文、景时代生产恢复发展,人民乐业的状况称为 “文景之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