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气wenqi文章的势和气脉。它包括文章内在逻辑力量的强大和外在表现形式的谐调。文气实质上是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两方面统一的美学要求。 文气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家气质、作品风格的一种观点。它对古代散文创作和研究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这种观点最早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所说的“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指作品风格。如“徐干时有齐气”;二指作者的气质。如“孔融体气高妙”。“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中的“气”,则兼指二者。在作者方面,是指他的气质,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才力居中,肇自血气”,在《养气》篇中认为“学业在勤”、“素气之养”。韩愈在《答李翊书》中也论说了“言”与“气”的关系,但韩愈所说的“气”,指文章的气势,文章的内在力量。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既承认“文者,气之所行”;又强调了“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并且还进一步提出怎样养气的途径:一是内心加强修养; 二是增强外界阅历。刘勰等的观点,多少是受了曹丕观点的影响,但也有所发展。在曹丕的“文气说”之前,有孟子的“养气说”,张衡的“元气说”,但都不是对文而言,前者是讲儒家修身养性,后者说的是哲学问题。 文气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精神气质。但它的具体内容,在古代文论各个发展阶段有不同变化和侧重。最早将气的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他说的“气”即文气,是文章所体现的作家精神气质,其具体内容指作家天赋个性和才能,所以是独特的,不可强求。到刘勰,对“文气”的内容和作用,在理论上作了较全面的综合阐述。刘勰论“文气”,主要在《养气》、《神思》、《体性》、《风骨》等篇。但“气”的内容所指不一。其一指作家写作时的精神状态,其二指作家构思时的思想志气和成文时的才学素质、其三指作家的性格,是形成文章风格的因素之一,其四便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的“气”,指作家个性、才能构成的精神气质。刘勰所说的“气”,实质指作家的精神气质。他的“文气”论则主要阐述作家的天赋、才能和精神气质在从事写作劳动中体现于作品的特征和作用。因此在养气观上强调保养身体,调理精神;在文论上则继承曹丕观点,吸取汉魏晋文论成果,着眼于构思、成文、风格等方面。他说的“气”的具体内容,不但出于天赋,也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取得改变和提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