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渊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渊阁是清代皇宫专供收藏《四库全书》的地方。座落于北京市故宫的外朝前三殿东、文华殿以北。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仿宁波的天一阁形制而建,为单檐歇山顶、面阔六间的两层楼。楼顶覆盖黑琉璃瓦并饰绿琉璃剪边。前后设檐廊,在立柱的下端围建栏杆。整座楼以绿色为主体,仅在檐顶、灰色的磨砖对缝砖墙和几扇黄色的窗格等处略有变化,在一片红柱黄瓦、艳丽辉煌的建筑群中,绿色的文渊阁别具一格,显得分外突出,使整个建筑增添了清新的格调。这样的装饰处理,在故宫建筑群里十分少见。 文渊阁官署名。属内务府。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以 《四库全书》储于文渊阁。起初由奉宸苑兼管。后改由内务府管理。设提举阁事大臣1人主其事,属官有司员4人、笔帖式4人、供事2人,职责是掌文渊阁的陈设、启闭等。另有领阁事3人、直阁事6人、校理16人、检阅8人,负责典综册府、典守釐辑、注册点检等。 文渊阁北京紫禁城内殿阁。位于紫禁城内东南角文华殿北面。明文渊阁位于文华殿南面,共10间,皆覆以黄瓦。阁中置范铜饰金孔子并四配像一龛。民间所献之书均收贮于此。明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京城,文渊阁及阁中所藏书籍被焚毁。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决定重建文渊阁,用来收藏《四库全书》。新建的文渊阁在明圣济殿旧址。阁制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上下三重六楹,层阶两折而上,顶覆青绿色琉璃瓦。阁前甃有方池,上建石桥,下引金水河之水注之。阁后垒石为山,有北向垣门一座。《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十年后修成,计79330卷,共缮写七部,分藏于沈阳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行宫的文津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及宫中的文渊阁。文渊阁除收藏《四库全书》 外,还藏有《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考证》、《图书集成》等书。下层中央三间置《图书集成》十二架,左右梢间置四库经部二十架; 中层置史部三十三架;上层置子部、集部共五十架。所藏之《四库全书》每部以香枬木两片上下夹之,束以绸带,外用香枬木匣贮之,书面皆用绢,经部用黄色,经解用绿色,史部用红色,子部用蓝色,集部用灰色,所束绸带及匣上所携书名悉从其色。《养吉斋丛录》载,“自文渊阁既建以后,经筵讲毕,御文渊阁,讲官、起居注官进至阁内赐坐、赐茶”。 文渊阁位于故宫文华殿后。清乾隆三十九至四十一年(1774—1776)专为贮藏《四库全书》而建。外观两层,中间设一夹层,面宽33米,进深14米,上下各六间,前后设廊。阁前凿方池,上架石桥,引内金水河水注入。阁后垒石为山,东侧筑碑亭,亭中立乾隆所撰《文渊阁记》碑。《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始纂,历10年完工,收书3501种,共79000余卷、36000册,分装6750函,各置楠木小箱内,安放于阁中书架上,并设领阁事等官管理。后又缮写六部,分别藏于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杭州文澜阁、扬州文汇阁及镇江文宗阁。文宗、文汇二阁分别于清咸丰三年(1853)、四年毁于火,文源阁于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现存台湾。 文渊阁中国北京古建筑。位于北京故宫东华门内,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始建,是供皇帝君臣们读书、藏书的地方,在此藏存《四库全书》。文渊阁有水池、假山、花木等园林营构,读书、听讲、藏书的环境极为幽雅,阁面宽5间,长34.7 m,进深3间,深17.4 m,外观2层,内部3层,以扩大藏书面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