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枢密韩太尉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上枢密韩太尉书》

北宋苏辙作。这是作者十九岁进士及第时写给枢密使韩琦的一封求见信,却以论文为主。在这封信中,作者着重对养气说作了新的阐述。养气说出自孟子,而孟子只是着眼于主观的道德修养的强化,把养气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与文学无关。“养气”主张的提出始于刘勰,但刘勰基本上限于论养生与写作的关系。把养气真正与为文联系起来,苏辙是第一人(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并未明确提出“养气”,所说的“气”仅指文章的气势)。本文中养气说的内容,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作者论气与曹丕的观点截然不同。曹丕论气,侧重于先天的秉赋:“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作者论气,侧重于后天的修养:“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因此,他尽管认为文章的化境非学力可到,而养气的结果,仍然可以使文章致于极诣:“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容,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二是作者提出怎样养气的问题。他举孟子与司马迁为例,来说明养气的方法。孟子善养浩然之气,所以“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这是重在内心修养,旨在提高精神境界。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这是重在外境阅历,旨在加深审美体验。外境阅历,又包括人物交游的影响与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等的激发。这是对刘勰关于“江山之助”(《文心雕龙·物色》)一说的继承和发展。自我修养与外境阅历是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充实创作主体,二者不可分割,而作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更偏重于外境阅历,强调对现实生活(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审美体验。可见作者的养气说是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和实践性的。后来陆游、宋濂等讲为文“养气”,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苏辙的影响。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撰。作于仁宗嘉佑二年(1057)作者进士及第后。本文为进呈枢密使韩琦之书。它提出了“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文学观点,阐述了内心修养及外界阅历与文学创作的必然联系,表达了因仰慕而求见韩琦的强烈愿望。作品行文疏荡,颇有奇气。它以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自述与“太史公行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信笔挥洒,波澜起伏。本为干谒之书,却不干瘪卑下,在集中论述了如何养气益文的观点后,水到渠成地申述了求见的心愿,既富有思想,又情真辞切。全篇雄辩滔滔,神完气足,深得《孟子》、《史记》之妙,既是一篇杰出的文论,也是一封著名的书信。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