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镜秘府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文镜秘府论

古代文论史料。日僧遍照金刚(774—835)撰。六卷。作者法号遍照金刚,俗姓佐伯,名空海。他生活在日本平安朝前期,于唐贞元二十年(804)至元和元年(806)在中国留学约三年,与中国僧徒、诗人交往甚密。对佛学以及文学、语言、书画均有研究。回国后应日人学习汉语和文学的要求,就从中国带回的崔融《唐朝新定诗格》、王昌龄《诗格》、元兢《诗髓脑》、皎然《诗议》等书编纂而成此书。主要讲述诗歌的声律、词藻、典故、对偶等形式技巧问题。 也涉及创作理论。所引之书,今多失传,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文论史料。如论文“二十八种病”、“文笔十病”等,对研究六朝至唐代古近体诗律学、文学批评、修辞学均有参考价值,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五年校点本。

文镜秘府论

理论批评论集。六卷。日本僧人遍照金刚编纂。遍照金刚(774—835),俗姓佐伯,名空海,死后追尊为弘法大师。他自幼研读汉学,喜好佛理,兼习辞章。日本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804,当唐德宗贞元二十年),随遣唐使来华留学三年,于攻读佛学之余,尤留意于文学与文学理论。回国以后,将所携带的文学理论著作,如崔融《新唐诗格》、王昌龄《诗格》、元兢《诗髓脑》、皎然《诗议》,以及其他一些今已佚名之作,以类相从,编为一集,名《文镜秘府论》,分为“天”、“地”、“东”、“南”、“西”、“北”六卷。
遍照金刚来华期间,正值中唐,诗歌创作经历了空前繁荣。《文镜秘府论》所收罗的诗学著作,除陆机《文赋》外,均产生于上至齐梁下迄中唐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古代格律诗从发轫到成熟的时期。中唐以前的唐代诗学思想大抵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批判与反拨齐梁以降空虚绮靡诗风,强调诗歌美刺讽谏的政治社会功用,即所谓诗文革新运动;另一是承续齐梁余风,对诗的形式、表现方法等作深入探讨。《文镜秘府论》所收,大致属于后一方面的著作。而声律与对偶,是格律诗在形式上有别于“古诗”的两个主要因素,故书中有关此二项的内容尤多。如“天卷”《调四声谱》、《调声》、《诗章中用声法式》、《八种韵》、《四声论》五篇,由题目便可一望而知,所论全为调声协韵问题。这些论著的作者有齐梁人沈约、隋人刘善经、唐人王昌龄、元兢等。所论虽甚琐细,于现在已无多大实际意义,却可窥见声律论演进的历史。倘说“天”卷五篇是对诗中声律的正面规定,则“西”卷中《论病》、《论二十八种病》、《文笔十病得失》三篇是论作品病累的负面禁忌,其中虽也有用词造语方面的病犯,却以声律方面的病犯为主。
“东”、“北”二卷,全系对偶方面的论著。诗文对偶,在写作中虽出现极早,作理论上的探讨则是齐梁以后的事情。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篇,首先对对偶做了肯定与探讨,提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种对偶方法。“东”卷《二十九种对》,采集元兢、皎然、崔融等人之说,可以看出唐人对于对偶讲究之细致深入。“地”、“南”二卷,所涉及的问题不很集中,大抵与诗的作法、风格有关。如“地”卷《十七势》讲诗歌开头、造语、结尾的一些方式,《六志》讲抒情言志的几种方法,《十体》讲诗的几种风格。“南”卷《论文意》一篇较为重要,由五十八条论诗之语组成,据考证出自王昌龄《诗格》及皎然《诗式》。其中如论“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的自然、本真之美,论“睡觉即起,兴发意生,精神清爽,了了明白”的创作灵感,论“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的意境造成,都是比较精彩的。
《文镜秘府论》所收诸家之说,虽有过为繁琐和程式化、格套化之弊,却也不乏精到之论。其中有些论著已经失传,赖此书得以保存。特别是该书经遍照金刚传到日本以后,对日本古代诗歌写作也产生一定影响。故此书可谓中日文化交流的标志之一,遍照金刚功不可没。
在日本有多种版本。在中国,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较为详切。

《文镜秘府论》

古代写作学著作。日僧遍照金刚(即空海、弘法大师)编著。所引录我国古代诗论著作多已早佚,而赖以此书得存于世者,弥足珍贵。此书分天地东西南北六册。阐发理论有精到创见之处,诗文也均作涉及。如说“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如其境思不来,不可作也”,“凡属文之人,常须作意。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所作词句,莫用古语及今烂字旧意”等论述,对后人研究文章作法很有启发。此书论修辞的辞格,有十二种之多,如映衬、示现、复迭、双关、婉转、借代、对偶、警策、摹状、回文、析字、引用等,比《文心雕龙》、《史通》所论还要多,而且均作定义、说明和例析。对中国修辞学影响和贡献比较大。此书有日本《东方文化丛书》影印古钞本及讲谈社校印本,日本小西甚一《文镜秘府论考》。又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