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斗蟋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斗蟋蟀

以蟋蟀相斗的民间传统游戏。蟋蟀又名“蛩”、“促织”、“莎鸡”,生于秋日,形似蝗虫,体小性猛,有紫、黑几种颜色,以青黑色为上品。喜好此戏者认为头项肥、腿脚长、身背阔的蟋蟀善鸣好斗。玩时把蟋蟀放在盆或瓶、罐里,挑逗撩拨它们,使之相互咬斗,以战胜的一方为优。官宦富贵人家多用来赌博或消闲取乐。此戏始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据说最初是宫中妃妾辈捉来装在小金笼里,放在枕边听鸣叫的,后来民间相继仿效,时称“斗蛩”。到了宋代此戏极为盛行,南宋末宰相贾似道酷好斗蟋蟀,并为此筑了一座半闲堂,常与群妾蹲坐在地上看蟋蟀相斗。唐宋时期产生了不少《蟋蟀谱》、《促织经》、《蟋蟀教养法》等专著。明宣宗 (1426~1435年)朝还迫令地方百姓进贡好斗的蟋蟀,出现了因蟋蟀而一夜暴富或一夕破产的奇事,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名作《促织》就真实地反映了这种情形。

斗蟋蟀

一种游戏,用蟋蟀相斗以决出胜负。始于唐代,宋、明时均极为流行。《宋史·贾似道传》:“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

斗蟋蟀

儿童游乐活动,流行于农村和城郊。雄性蟋蟀十分好斗。秋天,孩童们从草丛、岩缝中捉到凶猛的雄蟋蟀,用木制小盒或小瓦盆饲养,一般喂以豆粉。斗蟋蟀时,双方开笼放蟀,两雄相遇,顿生斗志。如不相斗,再用须状物撩拨,蟋蟀便会被激怒,与对方撕咬拼杀起来,胜者拌动双翅,发出鸣声,表示胜利,败者则蔫头搭脑,悄悄地缩在一角。新中国建立以前斗蟋蟀主要是儿童玩耍,蟋蟀来源主要是自己去捉或小朋友之间以物交换。成人除极少数的少爷们,很少有人玩此。新中国建立后,因蟋蟀减少,儿童们也懒得费劲去捉蟋蟀和进行饲养,因此很少有人玩它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