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斯坦贝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县一个面粉厂主家庭,从小就接触到欧洲古典文学作品。曾在斯坦福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和海洋生物学课程,从事过体力劳动,与劳动人民接触较多。 斯坦贝克像 斯坦贝克1902—1968John Ernst Steinbeck美国作家。生于面粉厂主家庭。大学学习期间开始写作。代表作《愤怒的葡萄》,描写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大批农民破产的故事,反映了尖锐激烈的社会矛盾和斗争。被称为现代美国农民生活的壮丽史诗。1940年获普利策小说奖。还写有《人与鼠》、《烦恼的冬天》等重要作品。由于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锐的观察”,获196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深受批判界推崇和拥有大量读者的作家,他的第一部畅销书《托蒂亚平地》以激情和奇想描写了一群加州乡下人的生活。以后他以同一写作程式创作了《罐头厂街》和《甜蜜的星期四》,他的《胜负未分的战斗》及最佳作《人鼠之间》和《愤怒的葡萄》以平易的体材吸引广泛读者,并对社会发出严肃的评论。其他佳作有《月亮下去了》、《伊甸园以东》等。 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小说家。生于面粉厂主家庭。母亲是教师。年轻时,当过牧场工人、土地测量员、筑路工人、油漆匠等。在斯坦福大学攻读时开始写作。1935年出版成名作小说《托蒂亚平地》,描写一群流浪汉青年的友谊及其乐观、淳朴的性格。此后发表小说《胜负未决的战斗》(1936),反映共产党领导的农业工人大罢工,《鼠与人》(1937)描写两个农业工人相依为命。而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愤怒的葡萄》,以20世纪30年代俄克拉何马及附近各州为背景,反映农民被大公司没收土地后的破产、逃荒和反抗斗争;小说集中描绘了主人公乔德一家的悲惨遭遇及母子二人在大罢工中的阶级觉悟和斗争精神,被称为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和左翼文学的杰出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在欧洲任战地记者,同时创作了《月落》等反法西斯的中篇小说。后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伊甸园以东》、《我们不满的冬天》等。其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感情,写实与象征、对比和想象溶为一体,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4年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斯坦贝克美国作家。生于1902年2月27日,1968年12月20日去世。靠打工完成大学(英国文学和海洋生物学)学业。曾任纽约和巴黎几家报刊的记者,二战时当过战地记者。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1935年因小说《托蒂亚平地》而成名。1937年,他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鼠和人》被一致公认为优秀戏剧文学作品。1939年他的《愤怒的葡萄》发表,引起巨大反响。1942年《月落》发表,1950年创作的《烈火熊熊》被作者本人称为“戏剧—小说”。1962年因“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力的创作,把蕴含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结合起来”的成就获诺贝尔文学奖。 斯坦贝克1902—1968Steinbeck美国小说家。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赛利纳斯一个县政府职员家庭。从小生活在小镇、农村和牧场上,少年时代便半工半读,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期间和毕业后,当过短工,给农场主摘水果,还当过土地测量员、实验室助手等,和劳动人民有较多的接触。他对于美国西部农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语言非常熟悉。早期作品《煎饼坪》是一部描写流浪汉之间友谊的小说,幽默生动,主人公纯朴乐观的性格受到读者的欢迎。中篇小说《人鼠之间》以失去老窝的田鼠来象征流浪的农业工人的悲惨命运,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深厚的同情。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是他的代表作,它描写了农民在土地被兼并后离乡背井另谋生路的艰辛过程,以及为争取生存权利而奋起反抗资本家的罢工斗争。书中饱含着农业工人的血泪和愤怒。这部小说无论从思想性或艺术性来说,都是斯坦贝克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一部。二次大战中他在欧洲当战地记者,发表中篇小说《月落》,描写挪威人民反抗纳粹侵略者的斗争。战后发表的中篇小说《珍珠》,取材于墨西哥的民间传说,这是一篇控诉资本主义金钱世界罪恶的优秀作品。他晚年的重要小说有《伊甸园以东》、《我们不安的冬天》等。1962年“由于他那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力的创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