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新书

文集。西汉贾谊(前200—前168)撰。十卷。谊世称贾生、贾长沙。洛阳(今属河南)人。文帝时召为博士,后任长沙王、梁怀王太傅。是书略分“事势”、“连语”、“杂事”三部分。前四卷的“事势”是针对各种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连语”是利用历史材料论理讲学,最后一卷“杂事”是杂记。所论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杂有法家、黄老之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内强调以民为本,外倡议抗击匈奴。观察敏锐,笔锋犀利,铺张渲染,淋漓酣畅,善用比喻,生动形象。尤其是《过秦论》一文,结构谨严,气势磅礴,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对后世政论文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载五十八篇,唐以前已有九卷、十卷之不同,南宋时又有十一卷本。清卢文弨据宋建本、谭本校正明刻诸本,刻入抱经堂丛书,今《四部备要》即以此为底本,十卷,五十六篇。《问孝》、《礼容上》有目无书。王耕心的《次诂》可供参考。

新书

西汉政治哲学著作。亦称《贾子》。西汉贾谊著。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少时曾受荀子弟子、秦朝博士张苍指教,作《圣传》注。年十八,便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汉书·贾谊传》)。文帝初,因颇通诸子百家之书,召为博士,参与朝政,时年二十余。后超迁为太中大夫。在任时提出一系列激进的改革主张,建议发展生产,加强储备,确保百姓安居乐业。为朝中权贵老臣所排挤,贬谪为长沙王太傅。其时仍积极关心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曾上《谏铸钱疏》,主张由国家统一铸钱。后为梁怀王太傅,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针对汉初王朝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对汉及以后王朝制定政策有重大影响。卒时仅三十三岁。贾留下的著作,由刘向较完备地编纂成书,即《贾谊新书》。共十卷,五十八篇。《汉书·艺文志》列为儒家。
《新书》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大政上》)。认为“以民为本”,必须爱民,“弗爱则弗附”(《大政下》),要“与民以福”,“与民以财”(同上)。判断君主的尊贵和官吏的功过、忠奸,应以其是否得到民之拥护,是否“爱民”、“富民”为准则。主张施行德教,反对“繁法严刑”。对统治集团内部同姓诸侯王与中央政权之间日渐激化的矛盾,提出削弱诸侯王势力,“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藩强》)之主张。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一套维护封建制度的等级秩序,“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俗激》)。重视“礼”,“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礼》)。在经济方面,主张重农抑末,对农民“轻赋少事”,“驱民而归之农”。反对民间铸钱。对外,力主抗击匈奴侵扰。哲学上,《道德说》篇以“德”为宇宙万物以至仁义道德的根源。“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指出“仁者德之出也,义者德之理也”,一切变化亦由德中产生,“德者,变及物理之所出也”。但又认为“德之有也,以道为本”,德由道生。提出“道者无形,平和而神”。其道、德之论源于《老子》,有唯心主义倾向。在《道术》篇中,以朴素辩证法思想来观察社会伦理问题,列举了几十对互相矛盾的善恶相反的道德品质,如慈与嚣、孝与孽、忠与倍、公与私、正与邪、廉与贪等等。这显然受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影响。认识论上,主张像镜子和称(秤)一样如实反映、衡量事物,不持个人主观意见,“镜仪而居,无执不臧”,“清虚而静,令名自命,令物自定,如鉴之应,如衡之称”(《道术》)。还提出“周听则不蔽,稽验则不惶”,要求了解事物全部情况,并检验其正确与否。由于贾谊一生短暂,且精力主要集中于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故哲学思想未充分发挥。但《新书》对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改造,给后来刘安把先秦道家的道一元论改造为气一元论,把道家的消极无为改造为积极有为思想,使之成为西汉前期的官方哲学,迈出了第一步。
《新书》的部分篇目,曾被司马迁作《史记》时收录过。后刘向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较完备地编纂成此书。东汉班固写《汉书》时,也采用《新书》中大批材料。《汉书·艺文志》记有“贾谊五十八篇”。南宋时《新书》出现刻本,卢文弨校《新书》时,参考过两种宋本:建本(建宁府陈八郎书铺印)和谭本(宋淳祐八年长沙刻)。但现可见的最早刻本为明刻本(卢文弨《新书》序言明刻本是仿宋本刻的)。《新书》通行的版本有《抱经堂丛书》本、《龙溪精舍丛书本》、《诸子集成》本等,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校点出版的《贾谊集》较为完备。

新书

西汉贾谊的政治著作,亦称《贾子》。十卷,五十八篇。总结秦亡教训,提出政治安策,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提出“民无不为本,民无不为命”等命题。隋唐以来有散佚。疑经后人整理。有《抱经堂丛书》、《诸子集成》等版本。

新书

亦称《贾子》。西汉贾谊的政论著作。共10卷,58篇(今本佚3篇)。内容主要为“惩秦之失”,根据西汉初政治经济状况,对汉初统治者建议各项治安策。“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过秦论》下)。在《大政》、《过秦论》、《俗激》、《六术》和《道德说》等各篇中阐述了民本政治伦理思想,提出“民无不为本,”“民无不为命”等命题,认为“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大政上》)。强调“施仁义”,进行德化教育,将“忠孝”作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有《抱经堂丛书》本、《龙溪精舍丛书本》、《诸子集成》本、《百子全书》本等。

新书

见 《心书》。


新书

十卷。汉贾谊 (200—168)撰。贾谊别号长沙,雒阳 (今河南洛阳市东)人。早年受学于李斯的学生河南守吴公和荀况学生张苍。十八岁能诵《诗》、《书》,二十岁博通诸子百家之言,二十二岁文帝召为博士,任太中大夫。竭力主张改革政治,并草拟了一套改革的方案,遭权贵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少傅。渡湘水时,曾怀愤写一篇《吊屈原赋》。不满三十三岁,忧郁而死。贾谊思想虽属儒家,却又继承老子和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因此对“道”多所阐发:“道者无形,和平而神”,“若川谷之水,其出无已,其行无止”,“应变无极”。把 “道”具体运用于治国。贾谊否认人格神和造物主,承认万物由天地、阴阳二气自然产生,周流不息,变化无穷。他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具体运用于社会伦理方面,提出慈与嚚、孝与孽、忠与背、惠与困、悌与敖、恭与媟、敬与慢、贞与伪等几十对互相矛盾的社会品质,承认事物之间的对立与转化,强调改革法令制度,变无为为有为。《新书》,诸史志皆有著录:《隋书·经籍志》著录,题为 “《贾子》十卷,《录》一卷”。《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著录,题为“《贾子新书》十卷。”《崇文总目》著录 “《贾子》十九卷,汉贾谊撰。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隋》、《唐》志皆九卷,今别本或为十卷。”从上述著录中可见,《新书》在流传过程中不仅书名不同,卷数亦不一。《新书》的主要内容集中的反映了贾谊的政治和经济思想,总结了前代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力主统一,反对分裂。他要汉武帝采取一切措施来“定经制”,并建议抵抗匈奴入侵。《新书》笔锋犀利,言辞激切,感情充沛,成为本书的特色。由于《新书》的书名和篇卷多寡不同,而引起了对其真伪的争论。最早提出系伪书的是宋陈振孙。另一种意见是以《四库提要》编者为代表,认为 《新书》有真有伪。第三种意见,认为现存的《新书》是贾谊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根据:一,《崇文总目》所著录的汉《贾谊》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这七十二篇在汉时不都是 《新书》,还有其他内容,因此而称 《贾谊》不称《新书》。《新书》之名出于《唐书·艺文志》为十卷,即今本 《新书》。但这本子在陈振孙见到时尚有 “末为《吊湘赋》,而今本只剩五十六篇,《问孝》只有存目,可见佚之《吊湘赋》当是上下,即全书为五十八篇,完全符合历史上著录;二,《汉书》谊本传《赞》称:“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者著于《传》。”应邵《汉书注》亦在 《过秦论》下注称,“贾谊书第一篇名也”。《赞》称之 “三表互 (五)饵以系单于”,颜师古注所引贾谊书,此语在《匈奴》篇中,为三表设五饵以此系单于。”《文帝本纪注》引贾谊书“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在今本的 《审微》篇中: “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问其名”,可断唐以前即有今本之流传,系贾谊的原著。三,《四库提要》所提到的 “决无摘录一段立一篇名之理,亦决无连缀十数篇合为奏疏一篇,上之朝廷之理”的说法是靠不住的,陆贾上疏皆分篇有名,何以独贾谊上疏不能立篇章呢? 至于其中有的篇中提到有贾君,自称君也不是历史无有过的。上述几点足证 《新书》不伪,确是贾谊之作。《新书》版本很多,有宋淳熙八年 (1181)程漕使刻本,宋淳祐八年 (1248)长沙刻本,皆题 《贾子》。明万历中新安程氏刻 《汉魏丛书》本,明万历中周子义等刻 《子汇》本,题为 《贾子新书》二卷。清嘉庆中刻 《广汉魏丛书》本。上述诸版中,清乾隆前所刻皆为善本,以明程荣校 《汉魏丛书》本、明陆良弼本流传最广。清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本,集众本合校,为最好版本。有 《四部备要》本。
〔贾子新书〕见 《新书》。
〔贾子〕见 《新书》。
〔贾谊〕见 《新书》。


新书

见 《陆子》。

新书

西汉政论专著,贾谊撰,又称《贾子》,原本58篇,10卷。但该书隋唐以后多佚,后人多取贾谊本传之文,割裂章段,颠倒次序,另加标题,以补足原篇卷数。书中叙事论政,论述汉初政策时务,部分内容可补《汉书》本传之不足,以供研究汉初长安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参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