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五代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新五代史纪传体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又因官修《五代史》在前,为加区别,称《新五代史》。七十四卷。北宋欧阳修(生平见《新唐书》条)撰。约在仁宗景祐三年(1036)开始编撰,皇祐五年(1053)基本完成。 新五代史纪传体正史。北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人为同《旧五代史》相区别,故改称。全书七十四卷,有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作者采《春秋》笔法,将五代融而为一,体例严谨,文字简洁,立意鲜明,并补充了不少新史料,但本书文辞力求高简,对史实多所息略,有些文字晦涩难通,故新、旧五代史可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唐吴缜有《五代史记纂误》,已佚,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三卷。清彭元瑞、刘风浩合著《五代史记补注》,可作本书之订正与补充。 新五代史七十四卷,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旧五代史》,方称《新五代史》。全书有本纪十二卷,前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共七十四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 (907) 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江西庐陵 (今吉安) 人。他在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时,参加了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活动,后被贬为地方官,一直到至和元年 (1054),才被调回,任翰林学士,主编《新唐书》。《新五代史》编撰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从他写给尹师鲁、梅圣俞等人的信来看,在景祐三年(1036)前已着手编写,到皇祐五年(1053)基本上完稿,先后经过十八年左右的时间。在编撰体例方面,《新五代史》也改变了《旧五代史》的编排方法。《旧五代史》分《梁书》、《唐书》等书,一朝一史,各成体系;《新五代史》则打破了朝代的界限,把五朝的本纪、前传综合在一起,依时间的先后进行编排。《旧五代史》不分类编排列传;《新五代史》则把列传分为各朝《家人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杂臣传》等等,十国称为《世家》,并有《十国世家年表》。本书文辞力求“高简”,对史实多所忽略,书出以后为不少学者指责。元纂宋、辽、金三史,明纂元史,清纂明史,皆不从此书之例。另外,欧阳修在书中竭力宣扬儒家思想,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北宋之后,金章宗泰和七年 (1207年)明令“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不过,由于欧阳修编写 《新五代史》后于 《旧五代史》,看到了《旧五代史》编撰者所没有看到的一些材料;他往往采用小说、笔记之类的记载,补充了《旧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二史亦可以互相补充。注释原有徐无党注,但颇为浅陋。有吴镇《五代史记纂误》,清彭元瑞、刘凤浩合撰《五代史记注》等。中华书局校点本,以百衲本 (影印南宋庆元本)为底本,对校了贵池本 (清贵池刘氏影印南宋本)、殿本、南昌本(清南昌彭元瑞注释),参校了明汪文盛本、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鄂本 (清崇文书局本)、徐注本(清徐炯注补《五代史记》抄本)、刘校本(清味经书院刻本,附有刘氏等《五代史记校勘札记》)以及傅增湘校勘成都书局本本纪部分。 《新五代史》纪传体史书。北宋欧阳修撰。共74卷,其中纪12卷,传45卷,考3卷,世家与年谱共11卷,四夷附录3卷。该书记载了从907年朱温建后梁到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共54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历史。1207年,它被金章宗立于学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