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五代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新五代史

纪传体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又因官修《五代史》在前,为加区别,称《新五代史》。七十四卷。北宋欧阳修(生平见《新唐书》条)撰。约在仁宗景祐三年(1036)开始编撰,皇祐五年(1053)基本完成。
《新五代史》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十卷,世家年谱一卷,四夷附录三卷。作者改变《旧五代史》断代为书的编撰方法,仿《史记》通史体例,本纪、世家、列传、表、志(考)一概俱全,把五代十三个皇帝时期的事迹前后连接。列传也改变《旧五代史》的写法,以专仕一朝者归入这一朝,仕于数朝者则另归入“杂传”中,故“杂传”占全书卷数最多,又将死义的忠臣分为两节,王彦章、裴约、刘仁赡列入“死节传”;张源德、夏鲁奇、姚洪、王思同、张敬达、翟进宗(张万通附)、沈斌、王清、史彦超、孙晟列入“死事传”,并根据五代社会的特点,立“义儿传”、“伶官传”、“一行传”,还特撰“唐六臣传”以讽刺唐朝宰相张文蔚等帮助朱温篡夺唐政权。欧阳修认为五代的典章制度“吾无取焉”,只作“司天考”和“职方考”,在“志”方面不及薛史完备。但“司天考”只写自然现象,不附会人事,破除了迷信。“职方考”补充了五代地理沿革,注意不为五代史官所重视的方镇军名。清著名史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论说:五代地域大小变迁,“观欧史《职方考》自明。此‘考’虽简略,然提纲挈领,洗眉刷目,此则欧公笔力非薛史所能及”。“十国世家年谱”和“职方考”附表,恢复和发展了《史记》表的传统,作者在大量考证的基础上,以年为经,以五代十国为纬,将各君主称帝改元、易号卒绝等事,一一列入表中,使读者一目了然。故欧阳修虽承孔子春秋笔法重编《五代史》,资料多据《旧五代史》,但采证极博,如王溥《五代会要》、王子融《唐余录》、郑向《开皇纪》、张昭远《后唐列传》、王禹偁《五代史阙文》、陶岳《五代史补》、孙冲《五代纪》、王轸《五朝春秋》、胡旦《五代史略》、龚颖《运历图》、孙光宪《北梦琐言》、刘恕《十国纪年》、路振《九国志》、王举《天下大定录》、毛文锡《前蜀王氏记事》、徐铉《江南录》等七八十种。除参考五代、宋初以来的大量文献资料外,还注意以金石证史,如在《集古录跋尾》卷八“唐汾阳王庙碑”中记叙了他根据碑文解决了修《新五代史》时李克用求沙陀族类中的“沙陀”即“处蜜”的问题。并把从社会调查中所得的资料用于修史,如《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三十九,《王彦章画像记》说:“予以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康定元年(1040),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又如《十国世家年谱》条说:“予闻于故老,谓吴、越亦尝称帝改元。”由于所据资料丰富,得以考订《旧五代史》中的许多错误,赵翼在《廿二史劄记》中评论说:“欧史博采群言,旁参互证,则真伪见而是非得其真。故所书事实,所纪月日,多有与旧史不合者;卷帙虽不及薛史之半,而订正之功倍之。文直事核,所以称良史也。”在对旧史大加删减的同时,此书也增补了旧史所未载,或载而不详的一些史实。如后周天文学家王朴所撰《钦天历经》四篇,《旧五代史》本缺《步发敛》一篇,此书则加以补全。对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建政权的记载,此书也比旧史多,尤其注意与中原关系的记载。《十国世家》中所载史实也较丰富。另外,又用小说、笔记补充了王景仁、郭崇韬、李茂贞、孔谦、王彦章、段凝、赵在礼、范延光、卢文纪、马胤孙、姚顗、崔税、吕琦、杨渥等传《旧五代史》所无的事实,或增加了一些史实的细节。当然,由于此书一意模仿春秋笔法,专重在褒贬上做文章,对某些史实不免失检。对此,司马光《通鉴考异》、洪迈《容斋三笔》、杨陆荣《五代史志疑》、吴缜《五代史记纂误》,均有所指正。
现存版本以南宋庆元本为最早,百衲本即据以影印。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以庆元本为底本,对校了清贵池刘氏景印南宋本、殿本、南昌彭元湍《五代史记注》;参校了明汪文盛本、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鄂本(清崇文局本)、徐炯《补注》抄本、刘校本(清味经书院刻本,附有《五代史记校勘札记》)以及傅增湘校勘成都书局本“本纪”部分,为较完备的本子。

新五代史

纪传体正史。北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人为同《旧五代史》相区别,故改称。全书七十四卷,有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作者采《春秋》笔法,将五代融而为一,体例严谨,文字简洁,立意鲜明,并补充了不少新史料,但本书文辞力求高简,对史实多所息略,有些文字晦涩难通,故新、旧五代史可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唐吴缜有《五代史记纂误》,已佚,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三卷。清彭元瑞、刘风浩合著《五代史记补注》,可作本书之订正与补充。

新五代史

七十四卷,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旧五代史》,方称《新五代史》。全书有本纪十二卷,前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共七十四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 (907) 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江西庐陵 (今吉安) 人。他在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时,参加了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活动,后被贬为地方官,一直到至和元年 (1054),才被调回,任翰林学士,主编《新唐书》。《新五代史》编撰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从他写给尹师鲁、梅圣俞等人的信来看,在景祐三年(1036)前已着手编写,到皇祐五年(1053)基本上完稿,先后经过十八年左右的时间。在编撰体例方面,《新五代史》也改变了《旧五代史》的编排方法。《旧五代史》分《梁书》、《唐书》等书,一朝一史,各成体系;《新五代史》则打破了朝代的界限,把五朝的本纪、前传综合在一起,依时间的先后进行编排。《旧五代史》不分类编排列传;《新五代史》则把列传分为各朝《家人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杂臣传》等等,十国称为《世家》,并有《十国世家年表》。本书文辞力求“高简”,对史实多所忽略,书出以后为不少学者指责。元纂宋、辽、金三史,明纂元史,清纂明史,皆不从此书之例。另外,欧阳修在书中竭力宣扬儒家思想,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北宋之后,金章宗泰和七年 (1207年)明令“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不过,由于欧阳修编写 《新五代史》后于 《旧五代史》,看到了《旧五代史》编撰者所没有看到的一些材料;他往往采用小说、笔记之类的记载,补充了《旧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二史亦可以互相补充。注释原有徐无党注,但颇为浅陋。有吴镇《五代史记纂误》,清彭元瑞、刘凤浩合撰《五代史记注》等。中华书局校点本,以百衲本 (影印南宋庆元本)为底本,对校了贵池本 (清贵池刘氏影印南宋本)、殿本、南昌本(清南昌彭元瑞注释),参校了明汪文盛本、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鄂本 (清崇文书局本)、徐注本(清徐炯注补《五代史记》抄本)、刘校本(清味经书院刻本,附有刘氏等《五代史记校勘札记》)以及傅增湘校勘成都书局本本纪部分。

《新五代史》

纪传体史书。北宋欧阳修撰。共74卷,其中纪12卷,传45卷,考3卷,世家与年谱共11卷,四夷附录3卷。该书记载了从907年朱温建后梁到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共54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历史。1207年,它被金章宗立于学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