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无花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无花果产于乌恰。果实含碳水化合物高达74.3%,其中糖15-20%,含水量18-20%,同时还含丰富的维生素A和C,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果实还可开胃、生津、止泻痢,有较高医药价值。果实除供鲜食外,还可以制成罐头、果脯、果酱或烘晒制成干果。叶可入药治痔疾。树姿优美,枝干光滑整洁,叶绿而大,果实成熟期长达5个月,经济寿命长,病虫害少,是十分理想的庭院观赏绿化树种。 无花果fig桑科榕属, 多年生落叶果树,乔木或灌木。学名Ficus carica L.。 无 花 果 1. 果实; 2. 果实剖面; 3. 全花; 4. 雄花; 5. 雌花 用营养苗栽植后2~3年开始结果, 6~7年进入盛果期,经济寿命40~70年。具有一年多次结果习性,秋末在新梢顶部的叶腋内分化花托原始体, 来年继续分化、开花并形成春果, 并在新梢延长生长的同时, 由基部向上, 渐次形成花托, 开花结果, 长成夏果或秋果, 几乎所有新梢都能结果,年年丰产。越向南方,营养生长期越长, 近热带地区生长的无花果, 落叶后很快长出新叶, 近于常绿性果树。 无花果为亚热带落叶果树, 最喜温暖稍干燥的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 夏季平均最高20℃, 冬季平均最低8℃, 5℃以上的积温为4 800℃的地区,最适于其生长和结果。抗寒性弱,冬季气温在-12℃时新梢顶端开始受冻,-16~-18℃时枝、干严重受冻, -20~-22℃时地上部受冻致死。无花果具有强大的萌蘖恢复能力, 受冻后潜芽当年可萌发出新梢, 以迅速恢复株丛进行结果。在寒冷地区如新疆, 采用匍匐栽培法保护越冬。 无花果因原产半沙漠干燥地带,对水分要求不严。制干品种喜长日照和相对低湿度地区, 制蜜饯和罐头品种适于夏季有阵雨和较高湿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地区,可以正常生长和结果。水分过多, 可使果实含糖量降低; 果园积水, 常出现落叶, 造成全株死亡。无花果授粉季节多风或降雨, 妨碍无花果传粉蜂活动。对土壤要求不严, 在粘土、砂壤土中均生长良好, 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上也可建立无花果园。 主要品种 无花果品种达1 000个以上,根据花器构造和授粉特性分为4类: ❶普通型无花果(F. cari-ca var. hortensis Shinn.)。世界各国栽培品种多属此类。花序中只形成雌花, 有单性结实习性, 不经授粉即可形成可食用的果实。在温暖地区, 一年开两次花结两次果, 即夏果和秋果。 ❷野生型无花果(F. ca-rica var. sylvestris Shinn.)。花序中有3种花: 雄花着生于花托内上半部; 虫瘿花和为数极少的雌花密生于下半部。在暖地, 一年内可连续结果。 ❸斯密尔型无花果(F. carica var. smyrnica Shinn. )。花序中只有雌花, 以野生型为授粉树,靠无花果蜂传粉结果。一年结果两次, 即夏果和秋果。许多制干优良品种属于此类。 ❹中间型无花果(F.carica var. inter-media Shinn.)。第一期花序不授粉可发育形成单性结实的夏果, 近于普通型无花果; 第二期花序必须授粉才能形成秋果, 近于斯密尔型无花果。 无花果蜂是一种肉眼不易看见的寄生蜂, 以蛹期在虫瘿花中越冬, 翌年羽化, 完成无花果的授粉。 栽培技术要点 用扦插、压条、分株、播种等方法繁殖。以扦插法为主。用休眠枝或绿枝扦插, 成活率均在90~100%, 当年苗高可达80~100厘米, 出圃栽植。栽植距离,新疆采用匍匐法,一般用6米×6米,新发展果园为5米×4米。除普通型品种外,其他品种须配置授粉树。用有主干的无层形或自然开心形整枝, 干高50~80厘米; 灌木形或匍匐形在离地10~15厘米处定干,保留4~5个生长方向不同的主枝,构成树冠。施肥宜在春、夏果及秋果迅速生长前进行, 并结合灌水。主要病虫害是桑天牛, 幼虫蛀食树干和大枝, 可用人工捕杀成虫或用药剂堵塞蛀孔毒杀幼虫。由于春、夏、秋果成熟不一, 最宜分期采收。 经济价值 无花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鲜果含水分83.6%, 蛋白质1.0%,脂肪0.4%, 碳水化合物12.6%。可制果酱、果干、蜜饯、罐头等加工品。根叶、枝、果均可入药。树姿优雅, 可作绿化树种。 无花果Ficuscarica双子叶植物,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全株均能分泌白色乳汁,所以过去曾有“奶浆果”之称。花单性,隐藏在膨大的肉质囊状花序轴内,上端的小花为雄花,下端的小花为雌花,子房明显,花柱有长或短的区别。仅在囊的顶端有1个小孔,可供一种极小的“无花果小蜂”进入传粉。这种花序称为“隐头花序”。果实就是由肉质囊状花序轴发育成的。从外观只见假果而不见花,因而得名。假果呈扁圆形或卵形,成熟后顶端开裂,黄白色或紫褐色,肉质柔软、味甜多汁。众多雌花的子房结成一粒粒的小型真正的果实,果壁坚硬,称为“疫果”。无花果的果实(假果)营养价值很高,含有20%左右的果糖和葡萄糖,维生素A、C和蛋白质、氨基酸也较丰富。此外,还含有枸橼酸等有机酸和酶,极易被人体吸收,而且兼有清热润肠、止泻痢、驱虫、消炎、消肿、生肌等功能。果供鲜食或制果干、果酱、蜜饯等。中医学上用果干入药,用干燥粉同乳汁调和点眼,可治眼角膜翳。无花果的乳汁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树叶有吸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氯化氢和苯等有毒气体的本领,对消除环境污染、净化空气有独特功能。 无花果figFicus carica L.,桑科,榕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是世界最古老的果树之一,已有4 500年以上栽培历史。小枝粗壮无毛。掌状单叶3~5裂,叶背有硬毛。花单性,雌雄同株,生在壶状隐头花序内,花被不显露,故名。花序腋生或顶生。果实(花序托)梨形、扁圆形或球形,长5~8 cm,绿色至紫褐色;肉质柔软,味甜。陆续成熟。一般用扦插繁殖。开始结果早,适应性强,耐盐碱土。管理较易。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等国栽培最盛。中国新疆南部较多。栽培品种有数百个,差异很大,按用途分为鲜食、干制、加工和兼用品种四大类。 无花果 无花果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米以上。多分枝,茎、叶折断有白色乳汁。叶互生,近圆形,基部心形。花隐藏于花托内成隐头花序。腋生果倒卵形,生时绿色,熟时黄褐色或紫褐色。南疆有栽培。具有补气血、健脾润肠、祛风湿、止血、下乳的功能。药用果实。主治干咳、久咳、食欲不振、泻痢、疮痈等病症。 无花果桑科榕属落叶小乔木。武都、舟曲及文县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河谷阶地栽培。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根系发达,但分布较浅,繁殖栽培容易。果可生食或制成罐头、果脯食用,并有清热、润肠等药效; 根叶亦入药。 无花果桑科落叶果树。世界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4500年前古埃及浮雕上就有无花果树。中国在隋唐以前,从伊朗传入栽培。落叶乔木或灌木。掌状单叶,单叶互生,叶片倒卵形或近圆形,具3~5深裂。花单性,雌雄同株,生壶状花序托内,称为隐头花序。花序托发育成的复果近球形、椭圆形或梨形。成熟果绿色、黄色、浅红至深紫色。果肉含糖9%~28%,还含维生素A、蛋白质。可鲜食,生产果干、果汁和糖水罐头。果干入药,可开胃止泄,治咽喉痛。中国新疆喀什、江苏滨海有成片种植。栽培品种1000多个。扦插、压条、分株育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