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明西安城 位于今西安市区。明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由元安西路城扩建而成。北垣3.3公里,南垣3.4公里,东、西垣均2.6公里,周长11.9公里。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厚15—18米,四垣各开一门,北安远、东长乐、南永宁、西安定。门上建城楼。角台4座,台上建角楼。敌台98座,台上建敌楼。垛口5984个。洪武十三年(1380)和十七年(1384)建鼓楼和钟楼。北、东、南、西4条大街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去,连接4座城门,形成城内中轴线。东北隅建秦王府,规模宏大。隆庆二年(1568)在城墙外包砌青砖。崇祯宋年增修四关城。墙垣今仍大部保存,个别地方仍可见垛墙与垛口原貌) 四门瓮城尚好,东、西城门楼的正楼和箭楼均完整,南门仅存正楼,北门仅存箭楼。1958年以来对城垣及门楼多次修整。 048 明1368—1644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号明,都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疆域南到海南诸岛,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东起大海,西达西刺木伦河,西北抵新疆哈密,西南到云南、西藏。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进北京,推翻明朝。传16帝,经277年。明亡后,其余绪曾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南明。 明 世 系 表 明Ming中国古代封建皇朝。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元朝末年, 红巾军并起, 朱元璋继郭子兴之后, 做了濠州起义军的领袖。至正十六年 (1356) 攻下集庆(今南京),继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派兵北上伐元。1368年在应天称帝, 国号大明, 建元洪武。不久, 改应天为南京。当年攻下大都(今北京), 元朝灭亡。明代前期从开国至土木之败。计81年, 有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袭替。建国之初, 百业待举,太祖、成祖诸帝参酌前代典章,创制各项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在朝廷内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制, 提高六部的职权和地位;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以监察御史纠劾百官;设大理寺,以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掌刑狱之事;设通政使司,掌上奏表章及封驳之事;设锦衣卫与镇抚司, 监视大小官吏, 刺民隐事。建立军制, 中央设五军都督府, 分领天下都司卫所, 各省最高军事机构称都指挥使司, 军事要地设卫, 次一级设所; 兵部掌武官任免及军事训练; 出征由总兵官统帅军队, 战事结束军归卫所, 兵权操于皇帝。仿照 《唐律》制订 《大明律》, 又陆续颁布 《大诰》、《续编》、《三编》,强令百姓“奉法守分”,接受统治。太祖认为,“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 《明太祖实录》卷16),十分重视治理经济, 一方面调整赋役制度, 编造征收赋役的黄册, 设置征纳赋粮的粮长, 绘制清丈田土的鱼鳞图册, 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恢复残破的经济, 如奖励垦荒, 劝种桑麻, 修筑堤、塘、陂、堰、渠等水利工程, 治理大运河, 大兴军屯、民屯、商屯等屯田, 使全国垦田总数达到850万余顷,岁入米麦豆粟3278万余石, 矿冶、陶瓷、造船、纺织, 制盐业都有相当发展,商、贾贸迁,无远不至。太祖建国,初都南京,靖难之役后, 建文帝失国, 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国家重心北移, 有利于抚绥东北、北部和西北边地。朱棣曾经五次亲征,打击了蒙古鞑靼、瓦剌等诸部分裂势力,在西北地区 (今甘肃、青海, 新疆) 设置了西宁、安定、罕东、沙州、哈密等卫, 在东北设置了奴儿干都司, 计有184个卫。国境南起南海 (今南沙群岛一带),北至北山 (今外兴安岭一带), 西起葱岭 (今帕米尔), 东到苦兀 (今苏联库页岛)。明对周围邻国采取睦邻政策,曾经派遣郑和七下西洋,进行友好往来,将朝鲜、日本、占城、苏门答腊、爪哇等国列为不征国。仁宗、洪熙、宣德年间, 三杨辅政, 遂成 “仁宣之治”。正统期间,宦官王振专权误国,致有土木之败,英宗被瓦剌俘虏, 大明遇到了严重危机。 明代世系表 (1368——1644) 明朝代名。由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开创。历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 代宗朱祁钰、 宪宗朱见深、 孝宗朱𧛭樘、武宗朱厚、世宗朱厚熄、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16个皇帝176年,于公元1644年被清朝推翻。 明朝代名。中国封建皇朝。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元朝末年,红巾军并起,朱元璋扫灭群雄,于至正二十八年 (1368) 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不久,改应天为南京。当年攻下大都 (今北京),元朝灭亡。明代前期从开国至土木之败(1449),计81年,传袭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建国之初,百业待举,太祖、成祖诸帝参酌前代典章,创制各项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在朝廷内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制,提高六部的职权和地位;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以监察御史纠劾百官,设大理寺,以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掌刑狱之事; 设锦衣卫与镇抚司,监视大小官吏,刺民隐事。建立军制,中央设五军都督府,分领天下都司卫所,各省最高军事机构称都指挥使司,军事要地设卫,次一级设所。仿照《唐律》制订《大明律》,又陆续颁布《大诰》、《续编》、《三编》,强令百姓 “奉法守分”,接受统治。太祖认为,“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 ( 《明太祖实录》卷16),十分重视治理经济,一方面调整赋役制度,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恢复残破的经济,使全国垦田总数达到850万余顷,岁入米麦豆粟3278万余石,矿冶、陶瓷、造船、纺织,制盐业都有相当发展,商贾贸迁,无远不至。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失国,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国家重心北移,有利于抚绥东北、北部和西北边地。在西北地区 (今甘肃、青海、新疆) 设置了西宁、安定、罕东、沙州、哈密等卫,在东北设置了奴儿干都司,计有184个卫。国境南起南海 (今南沙群岛一带),北至北山 (今外兴安岭一带),西起葱岭 (今帕米尔),东到苦兀 (原苏联库页岛)。明对周围邻国采取睦邻政策,曾经派遣郑和七下西洋,进行友好往来,将朝鲜、日本、占城、苏门答腊、爪哇等国列为不征国。仁宗、洪熙、宣德年间,三杨辅政,遂成“仁宣之治”。正统期间,宦官王振专权误国,致有土木之败,英宗被瓦剌俘虏,大明遇到了严重危机。 郕王继立为代宗, 于谦鼎力保卫北京,击败瓦剌,转危为安。明代转入中期,从土木之败到张居正改革,即万历九年 (1581) 计132年,传袭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8朝。由于国家长期相对稳定,守成诸帝多耽于安乐,疏怠于政事,以武宗为最荒唐,他好逸乐,到处巡游,宠信佞倖,放纵宦官,国几不治。宦官利用皇帝的倚信窃取权柄,擅作威福,祸乱政治,造成长期混乱。自王振之后又出现像汪直、刘瑾等为害甚巨的宦官。世宗时,宦官之势稍杀,但是由于世宗信方术,好祥瑞,议大礼,改祀典,群臣争夺内阁首辅的斗争很激烈,也使国家政治处于不安定状态。封建社会的痼疾——土地兼并和地主阶级向农民转嫁赋役,日趋严重,农民重新陷入每况愈下的痛苦之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反抗斗争,影响比较大的有浙江叶宗留为首的矿工起义,福建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荆襄流民起义,河北刘六、刘七起义等。社会矛盾激化,边防力量削弱,少数民族上层,尤其是北方蒙古贵族,乘机骚扰,倭寇等外国侵略势力也纷至沓来。为了解除社会危机,嘉靖中期以后,许多地主政治家提出改革建议,到万历初年实行了有名的张居正改革。明代后期从张居正改革到明亡,计63年,传袭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万历10年张居正病死,神宗亲政 第二年便查抄张居正的家,张居正引用的官员被斥逐殆尽,厉行的改革措施也几乎全被取消。从此,神宗深居后宫,不视朝,不亲郊庙,不御经筵,不批答奏章,惟知搜刮金宝。派遣宦官四出开矿征商,一时矿监税使遍天下,掠财扰民,闹得民怨沸腾,民变四起。万历末年,三案迭兴。光宗即位一月即崩。熹宗嗣位,童蒙昏昧,常效木匠兴作,朝政悉委之宦官魏忠贤。东林与阉党势同水火,屡遭杀戮。是时,朝廷黑暗,建州女真兴兵建国,农民起义烽烟燃遍全国,三饷加派为渊驱鱼,崩溃之势已成。明中、后期,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商品经济空前发达,手工业生产水平和规模不断提高和扩大,包买商和手工工场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新的变化。明代的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都有很高的成就。崇祯十七年 (1644)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攻下北京,思宗自缢而死,明亡。明历时276年,传袭12代,16帝。 明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逸周书·谥法》曰: “思虑果远曰明。”蔡邕《独断·帝谥》 曰: “保民耆艾曰明。”苏洵《谥法》 曰: “照临四海曰明,任贤致远曰明,招集殊异曰明,独见先识曰明,潜诉不行曰明,能扬侧陋曰明,察色见情曰明。” 历朝谥“明” 的君主有三国魏烈祖明皇帝、五代后汉文祖明元皇帝等等。郑樵《通志·谥略》把“明”列为上谥。 明1368—1644Ming朝代名。是我国历史上强盛的封建王朝。元末红巾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统治,濠州农民军的领袖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他先后吞并了江西的陈友谅和苏州的张士诚部,占据了东南半壁,继续北伐灭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攻入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朱元璋改国号为大明,建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朝疆域辽阔,南至南沙群岛,北达外兴安岭,西界葱岭、新疆哈密一带,东端在今苏联库页岛。明帝国建立后,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皇权的措施。首先,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权机构进行了调整,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将丞相之权分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提高了六部的地位,使他们直接与皇帝发生关系;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大权,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在军事制度方面,设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分管全国军队,都督府掌兵,中央兵部握有调兵权,如此使兵部与都督府互相牵制,军权集中在皇帝手中。此外,明朝的特务政治十分发达,有“锦衣卫”、“东厂”、“西厂”,合称“厂卫”,专门侍卫皇帝和搜捕反对政府的言行。明成祖朱棣时,始设内阁,成为侍奉皇帝左右的顾问机构。明帝国建立后,社会经济凋弊,急需整顿恢复。明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号召老百姓垦荒屯田,劝种农桑,重视水利兴修,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到永乐时,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明史》卷七十八《食货》二)一派富足景象。到了明中叶,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水平都超过了前代,商品货币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江南五府地区的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羁麋与防御相结合的措施。 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朝廷七次派内官监太监郑和率庞大的船队出航西洋(今南洋、印度洋一带),发展同南洋各国的友好关系,并与之进行贸易文化交流,对于东北地区,设奴尔干都司和建州卫等,起到了经营、开发东北的作用;南倭北虏是有明一代始终不能妥善解决的难题,明成祖朱棣曾五次亲征鞑靼、瓦剌,暂时稳定了北方局势。但正统年间,瓦剌又起,俘获明英宗。嘉靖年间,又有庚戌之变,鞑靼兵直抵北京城下。明政府为防止蒙古的侵扰,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花费了200多年的时间,修筑了蜿蜒13 000多里的长城;明中叶以后,海防松弛,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民族英雄戚继光受命率兵抗倭,取得很大成功。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逐渐激化,首先,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和土地分离,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统治阶级日趋腐朽,皇帝不理朝政,宦官势力趁机扩展;水利失修,边防松弛,财政危机,虽有大学士张居正的改革,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挽救明王朝灭亡的命运。与此同时,满族在东北地区发展起来,迅速地完成了封建化过程,成了明末北方的严重外患。为了防御满族的侵扰,明政府对全国百姓实行“三饷加派”,使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终于在崇祯元年(1628)爆发了以张献忠、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亡。明朝共历16帝,统治277年。明亡后,朱氏宗室逃到南方,曾先后建立弘光、隆武、绍武、永历、定武等政权,史称南明。 明世系表 明明湖南属湖广省 (治武昌)。省下改路为府,府领州、县,部分州直隶布政司,也领县。湖南地区有7府、8州、56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设土司。7府为岳州府(治巴陵)、常德府 (治武陵)、长沙府(元天临路改,治长沙)、衡州府 (治衡阳)、永州府(治零陵)、宝庆府(治邵阳)、辰州府(治沅陵)。8州为澧州 (隶岳州府)、茶陵州 (隶长沙府)、桂阳州 (隶衡州府)、道州 (隶永州府)、武冈州 (隶宝庆府)、沅州 (隶辰州府)、郴州 (直隶布政司)、靖州 (直隶布政司)。56县中,有平江、慈利、桃源、龙阳、湘阴、湘潭、浏阳、醴陵、益阳、湘乡、攸、耒阳、常宁13县,元为州,明降为县; 新置的有: 嘉禾(析桂阳州和临武县地置,今县地); 新田 (析宁远县置,今县地); 城步(析武冈州和绥宁县地置,今县地),共计3县。其余均为元故县。元故县,明省并的有: 澧阳(省县为澧州州治)、新城(并入衡阳县)、平阳 (并入桂阳州)、营道(并入道州)、永平(省县为靖州州治)、卢阳 (省县为沅州州治)。此外,湖南是明分封藩王的主要地区,共达51人之多。其中有英宗第七子就藩长沙的吉简王见浚、宪宗第十三子就藩常德的荣庄王祐枢、神宗第七子就藩衡州的桂端王常瀛。从地域看,先后开府于武冈州的共11个藩王; 封于湘南、湘西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如宜章、宁远、江华、绥宁、祁阳、常宁、永兴、安仁、泸溪、沅陵、麻阳、安仁、永明等地的藩王,共有15人。分封制是明郡县制的补充,对维护明在湖南的统治具有一定作用。军事体制方面,明行卫所制。湖南境内共设有12卫、19千户所。12卫为: 永州卫(驻今永州市)、岳州卫(驻今岳阳市)、辰州卫(驻今沅陵县)、常德卫(驻今常德市)、宝庆卫 (驻今邵阳市)、长沙卫 (驻今长沙市)、茶陵卫(驻今茶陵县)、衡州卫(驻今衡阳市)、九谿卫(驻今慈利县)、永定卫 (驻今大庸市)、靖州卫 (驻今靖州)、宁远卫 (驻今道县)。此外,洪武十一年 (1378年) 曾置崇山卫,驻地在今花垣县,后省卫改置崇山千户所,不久裁革。19千户所为: 郴州守御千户所(驻今郴县)、桂阳守御千户所(驻今桂阳县)、安福守御千户所 (驻今桑植县)、麻寮守御千户所 (驻今慈利县)、武冈守御千户所 (驻今武冈市)、澧州守御千户所(驻今澧县)、大庸守御千户所 (驻今大庸市)、添平守御千户所(驻今石门县)、宁溪守御千户所(驻今蓝山县)、常宁守镇中千户所 (驻今常宁县)、镇溪军民千户所(驻今吉首市)、桃川守御千户所(驻今江永县)、枇杷守御千户所 (驻今江永县)、锦田守镇前千户所 (驻今江华县)、宁远守御千户所 (驻今宁远县)、江华守镇右千户所(驻今江华县)、汶溪屯镇千户所 (驻今贵州天柱县)、宜章守御千户所 (驻今宜章县)、广安守御千户所(驻今汝城县)。除卫所外,明在一些水陆要冲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还设有巡检司,据初步统计,湖南共设有82个巡检司。各卫所和巡检司,均统辖于都指挥司,都司之下,设“分守”、“分巡”、“兵备”等,以统辖一路。湖南先后设有分守上荆南道1员,驻澧州; 分守湖北道1员,驻辰州,兼抚苗夷提督军卫有司; 岳州兵备1员,驻岳州; 分巡湖北道1员,驻常德; 沅州兵备1员,驻沅州; 郴州兵备1员,驻郴州,秋冬驻衡州; 靖州兵备1员,在靖州、铜鼓、五开等卫所居中驻扎。洪武年间,设镇守湖广总兵官1人,挂平蛮将军印,后时设时罢,驻省城。点兵官之下设参将、守备等分守各要地。湖南境内有镇筸、靖州参将各1人,永定、洞庭、永道、郴州、三江口、武冈等守备8员。 明朝代名。1368年朱元璋建立,都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明王朝共传12代,历16帝,共277年。1644年明思宗自杀,明朝灭亡。明亡后在南方出现3个由宗室建立的政权。1644年至1645年有弘光政权,1645年至1646年有隆武政权,1646年至1658年有永历政权,后又有定武政权,1664年定武政权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