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成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明成祖1360—1424即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洪武三年 (1370) 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朱棣长期在北方筑城兴屯,训练兵丁,多有建树。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病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惠帝采用削藩的办法,先废几个弱小的藩王,次及燕王。建文元年 (1399),朱棣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起兵,号称 “靖难”。经过四年的战争,打败惠帝,夺取政权,称帝于南京,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诛杀了建文帝臣属近三千人,史称“壬午殉难”。为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下令将农器和耕牛发放给山东受兵灾的地区,对各地水旱灾害及时赈济,兴修苏松等地水利,疏浚大运河,使三千里运道畅通。同时继续推行屯垦和移民等政策。“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明成祖在政治方面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将握有兵权的藩王,或削其护卫,或废为庶人,基本上实现了削藩目的。在中央集大权于一身,正式设立了内阁,协助皇帝办理政事; 重用宦官,以之为信臣、耳目,但也使他们开始干预国政。永乐十八年,又设立从事侦缉、搜捕臣民的特务机构一 “东厂”,有特设的法庭和监狱,其权势比洪武中设置的锦衣卫还要大。为了宣扬国威,招致各国朝贡中华,也为了追寻 “靖难” 失国后去向不明的皇帝朱允炆的下落,派遣郑和六下西洋; 从永乐八年到永乐二十二年,曾五次亲自率兵出击骚扰北部边境的鞑靼、瓦刺。公元1403年下诏改北平为北京,并派人营建北京城和紫禁城宫殿。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此举有利于抗击来自北边的蒙古骑兵的袭扰,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对于巩固边防以及维护全国的统一有积极意义。在位期间,命解缙等人以程朱为标准,编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诏颁天下,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同时编成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的《永乐大典》及《历代名臣奏议》等类书,保护了文化遗产。二十二年,明成祖在率兵出塞的归途中病死于榆木川 (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东南),葬于长陵(今北京昌平天寿山)。朱棣有一后二妃。四子: 高炽、高煦、高燧、高爔。五女” 长女封永安公主。 明成祖1360- 1424明代皇帝(1402—1424)。名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为诸王中实力最强者。1398年太祖死,其长孙继位,为建文帝。次年他挑起“靖难之役”,经四年夺取帝位,改元永乐。在位期间,继续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设奴儿干都司,以管辖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及库页岛等地。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及东北地区的控制。派郑和出使南详,使解缙等编纂《永乐大典》。是为明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时期。 明成祖1360—1424即朱棣。明代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 (1370) 封为燕王,拥重兵镇守北平(今北京)。建文元年(1399),反对惠帝削藩政策,以 “清君侧”为名举兵,号为“靖难军”。建文四年(1402)攻占南京,夺取帝位,改元永乐。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即位后,解除北方诸王兵权,加强中央集权,重用宦官。六次派宦官郑和率舟师出使南洋诸国,促进了中国与亚非30多个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对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的管辖,永乐七年 (1409) 设立奴儿干千都司。五次亲征漠北,维护国家的统一。在最后一次出征归途中,死于榆木川 (今内蒙古乌球穆沁东南)。永乐初,命解缙等编纂《永乐大典》,凡2293卷,整理收载了大量古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