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边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明边墙是明王朝为防御北方民族侵扰修筑。明永乐年始建,万历年建成。西起绥中县铁场堡,东至丹东九连城,全长880余公里。设边堡98座,墩台849个,守军9万5千余人。边墙夯筑,残高2—3米,底宽5米,现各地分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明边墙明代辽东地方行政区划分界线。明正统七年(1442), 修筑起自宁远(今辽宁兴城)北境,经义州(今辽宁义县)、广宁(今辽宁北镇县)白土厂南折至牛庄, 又北至开原的边墙。成化三年(1467),又兴修南起凤凰城(今凤城),经抚顺以东,至昌图的边墙,联系西段边墙形成一条对女真及兀良哈蒙古的防线,亦作为明辽东都司与兄弟民族聚居区的分界线, 而非明王朝的国界。边墙大致可分为三段:辽西边墙、辽河套边墙、辽东边墙。总长一千七百六十余里。沿边设边堡九十八座,墩台八百四十九个。沿边墩台障塞操守, 共有官军九万五千余人,大的边堡每堡多至五、六百人,小的也有四、五十人。边墙修成后,明朝历代都曾重修, 增设城堡墩台。边墙建筑结构因地而异,大体可分为土墙、石墙、石垛墙、山险墙、壁山墙、炸木墙、木板墙七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