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易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易传yizhuan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系统解释《易经》的著作,共七种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汉代经师又称之为“十翼”,翼有辅助之义,表示是用来解释《易经》的。
旧说《易传》为孔子所作。宋代欧阳修始疑《系辞》等传非孔子所作,清代崔述又进一步作了考证。近人认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而是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的汇集。
《易经》本为占筮之书,《易传》加以阐释,使其哲理化了。《易传》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彖》和《系辞》。它认为世界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并且有其永恒的规律,认为从天地万物到人类生活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是中国古代两点论的代表。它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把乾坤、刚柔、天地、寒暑、男女、爱恶等对立面相互作用,看成是事物变化的普遍法则和万物化生的泉源;以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说明事物的过程,强调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发展前途。这都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注解甚多,影响较大而又具有特色的有:《周易注疏》,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朱熹《周易本义》;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等。

易传

❶即“易大传”。《周易》的组成部分。对《易经》的最早注解和发挥。共十篇,又称《十翼》。旧传为孔子作,实则非出一人之手,大抵完成于战国至汉初之际。强调万物之变化发展,把天地的总规律概括为阴阳之道。
❷指汉以来对《周易》的注疏。


易传

战国时对《易经》进行解释和发挥的著作。共10篇,主要是《系辞传》。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突出“象”这个范畴,提出“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等命题。不仅是“意象”概念形成的思想前提,而且成为后人艺术创造的法则。参见“哲学”中的“易传”。

易传

(见“周易”条。)

易传

四卷。程颐(1033—1107)撰。程颐,字叔正,号伊川。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幼有高识,及长力学好古,尤勤于《易》。因与苏轼不合引起洛、蜀二党之争,因此贬涪州。与其兄程颢同受业于周敦颐,但学说却有差别。后来风靡一时的洛学,伊川是其主要奠基人。除《易传》外,尚著有 《文集》 八卷、《经说》八卷、《遗书》 二十五卷、《外书》 十二卷、《粹言》二卷。其《易传》又名《伊川易传》,《直斋书录解题》作六卷,《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作十卷。《伊川易传》只解上下经及 《彖传》、《象传》、《文言传》,将《序卦传》分置于诸卦之首,不解《系辞传》、《说卦传》与《杂卦传》。程颐的《易》学继承孔子的传统,发扬王弼尽扫象数的主张,成为《易》学义理派的脊梁。他在《易传序》中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这是他《易》学思想的基本点,是对孔子“十翼”的继承与发展。他治《易》的基本方法则是他在《易传序》中所说的“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卦考辞,可以推变,象与占在其中矣”。“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该书成为王弼《周易注》之后义理派《易》学最重要的著作,对当时对后代都产生深远影响。丁晏《书程子易传后》认为“其说一依圣人之传,不取周子无极太极之说,亦不取邵子河洛先天之说,使学者晓然于平易之言,中正之规,而不流于术数,得圣人之正传者程子也。”此确为对该书的中正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杨时云:“伊川先生著《易传》,未及成书,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该书最早刊定是在宋乾道五年(1169年),吕祖谦校刊并作题记。有《二程全书》本,程氏祠堂本,金陵局本,经籍志十卷本,古逸丛书六卷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库易学丛刊》 收入。

易传

亦称《易大传》或《周易大传》。是《周易》的传文部分,也是对于《周易》经文的最古的注解与说明。“传”乃转述的意思,汉以前注书,多题曰“传”。内容计7种,10篇;即《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和《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亦合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作,近人多以为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它以解“经”为表现形式;《彖》辞解说卦义,《象》辞解说爻义,《系辞》说明全书义理,《文言》专释《乾》《坤》两卦,《说卦》着重阐释八卦之卦形与卦象,《序卦》序列六十四卦之相承,《杂卦》则杂举众卦,错综其义。而《易传》的实际内容,则阐释了它自身特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天道变化的一般规律。它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明确肯定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它“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上》),通过对客观现实物象变化的观察,来寻找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它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事物对立之双方既生于一体,而又相互斗争。“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而“刚柔相推”,则“变在其中矣”。由阴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发展。适应于客观的变化,人们也必须“待时而动”,君子要“自强不息”。这些明朗的哲学观点,应该说都超越了“经”文的实际内函。今存《易传》亦多与《易经》合刊。(参见“周易”)近人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影响较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