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秋繁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70 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著,17卷,82篇(内缺三篇)。推崇《公羊传》,发挥春秋大一统宗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又吸收阴阳家、法家思想,建立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它创造万物和人类,人的形体、思想和品德,尊卑贵贱等,都是天意体现。君臣民必须按天意行事。天通过阴阳五行之运动变化,指导人事,用祥瑞和灾异表示对人事的失得进行奖励和谴责,为君权神授提供理论依据。承认矛盾存在,但认为局部矛盾的运动和自我调解,正是保持天道不变的前提。提出“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君臣、父子、夫妇,“三纲五常”之名,皆来自天意,人应各遵其名分,即所谓名教也。还提出性三品说,认为人性分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种。圣人之性生来即善,斗筲之性生来即恶,是不能改变的,只有中民之性可通过教化而改变。有清凌曙的《春秋繁露注》、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186 春秋繁露汉儒重要著作。董仲舒著。17卷82篇。本书在政治上,推崇《公羊春秋》,阐发“春秋大一统”之旨,糅合儒家与阴阳家思想,对自然和人事作各种牵强附会的联系,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为主要内容的神秘主义政治哲学体系;提出“奉天法古”和“三纲五常”等政治思想,把孔子神圣化,对封建政治思想有重要影响。今传各本中缺少3篇,所著篇名与篇数和《汉书·董仲舒传》、《汉书·艺文志》及《隋书·经籍志》的著录不尽一致,后人疑其不出董仲舒一人之手。注本有清凌曙《春秋繁露注》、苏舆《春秋繁露义正》等。 164 春秋繁露西汉儒学重要著作。董仲舒著。本书内容推崇春秋公羊学,阐发“春秋大一统”之宗旨,系统论述了董仲舒以 “天人感应说”为哲学基础,以 “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首先,在人性论上,本书从“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出发,提出人性分上中下的“性三品说”,并认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善从性出,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是天质之朴,待教化方能为善。而教化乃“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其次,在伦理道德的原则上,本书从“人之为人,本于天”,“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皆取诸阴阳之道”,天之制阳贵而阴贱,阳尊而阴卑的认识出发,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原则,与此相适应,还同阴阳五行说相符合,提出仁、谊 (义)、礼、智(知)、信的 “五常”说; 再次,在义利关系上,本书从“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认识出发,提出有大义而无利,虽贫贱则荣乐,有利而无义,虽富贵则羞辱的主张,要求人们节制欲望,重义弃利;最后,在为政观上,本书把道德教化视为为政之“本”,认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本书对封建伦理道德影响甚大。本书是了解和研究董仲舒伦理思想的主要依据之一。 春秋繁露西汉哲学论著。西汉董仲舒著。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从小致力于先秦诸子学说的研究,“专精于述古”,博览群书,专治《春秋公羊传》。时人称之为“汉代孔子”,“学士皆师尊之”(《史记·儒林列传》)。曾任景帝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为改制提供理论依据,其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举贤良对策》。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晚年“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汉书·董仲舒传》)。但朝廷每有大事,总“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春秋繁露》为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董仲舒百二十三篇”,“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十余万言”,“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均未谈到《春秋繁露》一书。据清人苏舆分析,估计在东汉时,因古文经学派的兴起,属今文经学派的董仲舒的著作,便不被人重视而散失。隋唐以来,才有《春秋繁露》书名出现。此说比较可靠。 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著。十七卷,八十二篇。阐发“春秋大一统”主旨。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杂糅阴阳之学,建立“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三纲”、“五常”、“三统”、“性三品”等学说。注疏有清凌曙《春秋繁露注》、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等。 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著。17卷82篇。其中缺三篇(39、40、54)。内容推崇《公羊春秋》,阐发“春秋大一统”之旨,将儒家思想和阴阳家思想糅和起来,对自然和人事作各种比附,建立“天人感应”的封建神学体系。提出“王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论, “奉天而法古”的复古主义历史观,“三纲五常”的名教思想,区分“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的性三品说,“正其道不计其利、明其理不急其功”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及“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的唯心主义认识论。所著篇名和篇数与《汉书·董仲舒传》、《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所载篇目不尽相同,后人疑全书不尽出董仲舒一人之手。有《四部备要》本。注本有清凌曙《春秋繁露注》、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等。 春秋繁露十七卷。董仲舒 (约前179—前104)撰。繁露亦作蕃露。董仲舒为广川 (今河北枣强东)人,西汉著名思想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少治《春秋》,下帷讲学,三年不窥园。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举贤良,对以天人三策,为江都相。中废为中大夫,以言灾异下狱,寻赦之。后经公孙弘推荐,任胶西王相。后托病退休家居,专以修学著书为事。朝廷每有大议,常遣使就其家问之。除此书外,还有《董子文集》。《汉书·艺文志》有《董仲舒》一百二十三篇及《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未言此书。又《董仲舒传》云:“说《春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唐颜师古注: “皆其所著书名。” 《隋书·经籍志》始著录《春秋繁露》十七卷。宋本《春秋繁露》已有《玉杯》、《竹林》二篇,可见《汉书》所云,乃略举其篇以代表其书。繁露之义,南宋《中兴馆阁书目》云,“《逸周书·王会解》‘天子南面,絻无繁露’,注云: ‘繁露,冕之所重也。’有取贯之象,《春秋》属辞比事,仲舒立名,或取诸此。” 王应麟 《玉海》说同。又 《周礼·大司乐》贾公彦疏:“繁,多;露,润。为 《春秋》作义,润益处多。”盖皆臆说。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皆云:“未详”、“不可解”,是实事求是之语。今本《春秋繁露》八十二篇,其中第三十九、四十、五十四三篇缺文,实存七十九篇。此书在宋代已 “多讹舛”(《郡斋读书志》),南宋黄震《东发日钞》云:“隋、唐、国初《繁露》已未必皆董仲舒之旧,中兴以后《繁露》,又非隋、唐、国初之《繁露》。”又云:“今书惟对胶西王、越大夫之问,辞约义精而具在本传,余多烦猥,甚至于理不驯者有之。如云宋襄公由道而败,《春秋》贵之。襄公岂由其道耶,如云周无道而秦伐之,以与殷周之伐并言。秦果伐无道者耶?如云志如死灰,以不问问,以不对对,恐非儒者之言。如以王正月之王为文王,恐《春秋》无此意。如谓黄帝之先谥,四帝之后谥,恐隆古未有谥。如谓舜主天法,商禹主地法,夏汤主天法质,文王主地法文,于理皆未见其有当。如谓楚庄王以天不见灾而祷之于山川,不见灾而惧可矣,祷于山川求天灾,岂人情乎?若其谓性有善姿而未能为善,惟待教训而后能为善,谓性已善,几于无教。孔子言善人吾不得而见之,而孟子言人性皆善,过矣,是又未明乎本然之性也。汉世之儒,惟仲舒仁义三策炳炳万世,曾谓之《繁露》而有是乎?欧阳公读《繁露》,不言其非真,而讥其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且有‘惜哉!惜哉!之叹。夫仲舒纯儒,欧公文人,此学者所宜审也。”而《崇文总目》则疑此书是“后人取而附著”。宋程大昌《演繁露》甚至认为此书为伪作。程氏之论已为楼钥所讥,《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虽未必全出仲舒,然中多极理要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此书内容,言阴阳、五行、仁义礼智信、情性者占十之六七;言受命改制、制度及各家短长者占十之三四。董氏为《公羊》学大师,故其书发挥《春秋》之旨,亦主《公羊》。其大旨在乎仁义,仁义本乎阴阳,阳居大夏而阴居大冬,见天之任德不任刑。此书所阐发之《春秋》大义,主要有三统、三世、十指、五始等。《三代改制质文》云:“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作殷号。时正白统,亲夏、故虞,绌唐谓之帝尧,以神农为赤帝。文王受命而王,应天变殷作周号。时正赤统,亲殷、故夏,绌虞谓之帝舜,以轩辕为黄帝,推神农以为九皇。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王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宗”。此即是三统说。三世则详见《春秋公羊解诂》条。所谓十指,《十指》云:“《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虽然,大略之要有十指。十指者,事之所系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举事变见有重焉,一指也;见事变之所至者,一指也;因其所以至而治之,一指也;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别嫌疑、异同类,一指也;论贤才之义,别所长之能,一指也;亲近来远,同民所欲,一指也;承周文而及之质,一指也;木生火,火为夏,天之端,一指也;切刺讥之所罚,考变异之所加,天之端,一指也。”所谓五始,《二端》云: “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从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后世改为“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五始。此书在宋代已有四种版本,篇数多寡不同。今本是楼钥校订本,原缺三篇,明人重刻本又有缺脱,《四库全书》编辑者乃以《永乐大典》由所存楼钥本删补勘订,即今通行本。清后期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复兴,此书亦受到学者重视。但此书流传既久,鱼龙杂糅,篇第褫落,致难卒读,故清凌曙撰《春秋繁露法》,厘正其缺文错简,又采列代之旧闻,集先儒之成说,博稽旁讨,通究本末,最有功于此书。其后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采录两汉经师家说,及诏令奏议、诸子传记及各家解释而成之。其后康有为撰 《春秋董氏学》,借此书以发挥其新思想。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云:康有为“著有《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等书,于新思想之发生,间接有力焉。”现存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明正德十一年兰雪堂仿宋活字本、万历十年胡维新《两京遗编》本、嘉靖张沩阳刻本,天启五年王道祐刻本、《汉魏丛书》本、聚珍版本、抱经堂刻本、乾隆十六年董氏刻本、嘉庆凌曙注本、光绪二年浙江书局本、崇文书局本、《古经解汇函》本、《四部丛刊》本等。 《春秋繁露》书名。西汉董仲舒著。十七卷,八十二篇。书中积极推崇“公羊”学派的观点,糅合儒家和阴阳家思想,建立“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体系,宣扬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之说。为两汉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后世影响较大,在中国哲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清凌曙《春秋繁露注》、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等。今有排印本。 春秋繁露西汉典籍,董仲舒著,17卷82篇。该书以《春秋》为本,然所论内容多与《春秋》无直接关联,推崇公羊之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杂以阴阳五行之说,比附自然与人事,阐述天人感应理论。今本篇名与《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不尽出于董仲舒一人之手,可能有他人纂入。该书对研究西汉长安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资料价值。情代凌曙有《春秋繁露注》,苏舆有《春秋繁露义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