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晋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74 晋书断代史史书。130卷,本纪10、志20、列传70、载记30,记载两晋156年间史事。唐代房玄龄等撰。因唐太宗撰写了该书宣帝、武帝两纪和陆机、王羲之两传后论,故又题唐太宗御撰。实系贞观18年命房玄龄等撰写,贞观20年成书。是书之前,已有《晋书》十几家,是书以臧荣绪《晋书》为蓝本,博采诸家撰成。是研究晋史的主要史书。后人治《晋书》者颇多,以清代为最。尤以吴士鉴《晋书斠注》为最完备,吴书为集注体,仿裴松之注《三国志》,广采众家之说,凡前人有关《晋书》的资料、议论、校语一并收入,引书320余种。1928年由吴兴嘉业堂刊行。 晋书纪传体晋史。二十四史之一。一百三十卷。唐初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奉敕撰。由于唐太宗曾为《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等四篇纪传写了论,故有的旧本又题御撰。此书记载了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一百五十六年的史事,诸志所载典章制度则上承汉末。计有帝纪十卷,记载西晋四个皇帝,东晋十一个皇帝,另有本无帝号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帝纪,共十八人的史事。十志二十卷,大抵承袭前史。《食货志》可补前史之缺,《天文志》、《律历志》向来为人所称道,可正前史之失。列传七十卷,传目与前史大致相同。新增了《忠义》、《孝友》、《叛逆》三个类传。颇多合传,有的多至十余人,见于目录者共七百七十二人。列传多收有用之文,保存了重要文献。载记三十卷,是本纪、列传之外新设立的一个名目。从西晋末到东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很多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这些国家既不隶属于晋朝,当然也就不便放在本纪列传之中,但是它又是我国境内与两晋同时存在的政权,不能不载入历史,所以就采用了“载记”这个名目。十六国中有十四国入载记,前凉和西凉两国入列传,详细提供了十六国的史料。 《晋书》Jinshu是唐房玄龄等修撰的一部纪传体晋史。房玄龄(579—648)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隋末进士,唐初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是唐太宗的重要助手之一。《晋书》共130卷: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记述了西、东晋共150余年的历史。从晋代到南北朝,编撰《晋书》的约有20余家,但都没有编成完整的晋史。唯有南朝齐人臧荣绪所撰110卷《晋书》是唐以前完整的晋史。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命房玄龄等重撰《晋书》,并亲撰4篇史论、即《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本纪和《陆机》、《王羲之》二列传的《论》。房玄龄等受命修《晋书》,以臧荣绪晋史为底本,又参考了以前诸家著作,只是在形式上略加修订,史实内容也很少改进,以至出现许多漏洞,并且又掺入大量小说式的神怪传说,有违史书的纪实传统。尽管如此,两晋时期的重要史实,仍以《晋书》中保存的最为集中和系统。如《晋书》各志,保存了许多古代重要的科学知识和经济史料,载记30卷更是有关十六国的史料宝库。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较多地利用了前人的成果,并附唐人何超的《晋书音义》3卷于书后,最便于阅读。 晋书纪传体正史。唐朝官修史书。唐房玄龄等撰。全书一百三十卷,有帝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十志二十卷,并增立“载纪”三十卷,列入十六国中前赵、后赵等十四国。唐以前,已修晋书甚多,房玄龄以藏荣绪所著为主要参考,兼采众家,忌讳颇多.文词浮艳,笃实不足,史料鉴别取舍不精,但各家晋书均已不传世,仍有其参考价值。近人吴士鉴《晋书斠注》博采诸说,在匡讹、辨异、补阙方面用功尤勤,1928年由吴兴嘉业堂刊行。 晋书一百三十卷。唐房玄龄 (579—648)等撰。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 (今山东淄博市)人。隋末进士,后任秦王李世民王府记室,协助筹谋统一,取得地位,官至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后封为梁国公。《晋书》是官修史书,参加撰写的有令孤德棻、李淳风、李延寿等二十多人。而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为监修。房玄龄官位最高,即题房玄龄撰。褚遂良 (公元596—658或659)、字登善,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文史渊博。唐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主张维护礼法,官至右仆射,世称褚河南。后来他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屡次被贬而死。许敬宗 (592—672),字延族,杭州新域 (今浙江富阳西南)人。唐朝大臣,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助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又助武则天逐走褚遂良,后任中书令,掌朝政,曾监修国史。魏晋南北朝以后,经、史、子、集四部正式确立,史籍形成了独立学科。所以编撰《晋书》有二十多家。到唐初流传还有十八家晋书。如臧荣绪的《晋书》为唐初前较完整本。因唐太宗对多家都不满意,诏人重修史,撰《晋书》。《晋书》编撰是贞观十八年 (公元644年)开始,贞观二十年 (公元646年)成书的,共一百三十卷。前后只用三年时间就编成了。材料的基本来源一是前十八家晋史等,二是晋朝国史,如起居注等 (有二十多种起居注),三是史料杂著,包括晋朝旧事,五胡十八国史及三种杂说。主要以臧荣绪的《晋书》为底本,参考各种资料而成。《晋书》记事上起西晋武帝泰始元年 (公元265年),下迄东晋恭帝元熙二年 (公元420年),共一百五十六年的历史。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帝纪十卷中有西晋四个皇帝,东晋十一个皇帝,共十五个皇帝。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西晋奠基人,也列入帝纪。有一人一纪,有二或三人一纪。志二十卷,大体与 《汉书》相近。如食货、刑法、地理、职官皆俱备,只没有艺文和沟洫二志。其中《天文志》《律历志》一般认为内容精确得体。列传七十卷,传目与前史大致相同,只是把后妃从《后汉书》的本纪中移到列传之首了。类传新增了《忠义》、《孝友》、《叛逆》三个名目。唐代重视孝道,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了注。《叛逆传》之中把农民起义领袖人物摆在传内,开一先例。列传中记载了七百多个历史人物。有许多可靠的重要资料。载记三十卷是新设立的一个名目,即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少数民族在我国境内与晋同时存在,就采用了“载记”这个名目。这是个创新。《载记》是在北魏崔鸿撰《十六国春秋》一百卷记的各国史籍和起居注基础上改编的。记的是西晋灭亡前后华北四方所立诸侯王国的历史,前赵三卷,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四卷,前汉、后燕、南燕各二卷,南凉、北凉、后凉、夏各一卷,西秦与北燕合为一卷,另外汉人张轨的前凉、李暠的西凉作为列传,不在载记之列。载记是承认各国独立地位的。《晋书》原称《新晋书》,后因臧荣绪《晋书》失传,而改称《晋书》。《晋书》强调儒家的说教,把《魏书》《节烈传》改成《烈女》,《孝义》改《孝友》。《节义》改《忠义》,《晋书》有《食货志》,自《晋书》补写《食货志》,以后历代正史 (除《新五代史》外)都立了 《食货志》。关于《晋书》的整理,清代校刊补正较多。吴世鉴的《晋书校注》一百三十卷,1928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刊印。1955年出版的姚怀箴的《晋书纂注》十卷,为《晋书》帝纪作注,比《晋书校注》更详细,可供参考。清人周济的《晋略》是《晋书》的一个简本。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晋书》附有何超的《晋书音义》,可供参阅。 《晋书》以纪传体记载西晋和东晋历史的史书。唐初有晋书十八家,其中南齐臧荣绪的《晋书》共110卷,体例完备。646年唐太宗下诏撰修《晋书》,由房玄龄、褚遂良主持编纂,以臧书为基础,到648年成书。共130卷,其中本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事起于司马懿,到刘裕建宋结束。还用载记的形式记载割据政权十六国的史事。 晋书❶正史。唐房玄龄(579—648)等撰。一百三十卷。纪传体史书。包括本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西晋、东晋及十六国一百六十五年的历史。此书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开修,至二十二年成书。参加编写者有房玄龄等二十一人,因房玄龄系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书成后题房玄龄等撰。由于唐太宗曾为宣帝、武帝二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故又题为“御撰”。修撰过程中,主要以臧荣绪《晋书》为蓝本,并参酌诸家晋史及十六国史书,旁及小说、文集等,经综合互相订正而成。为区别于臧荣绪《晋书》,故称《新晋书》。后臧之书亡佚,复称《晋书》。最初刊于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中华书局亦曾出版吴则虞等点校本。另外,后世改编本有明蒋之翘《删补晋书》(亦称《晋书别本》)、茅国缙《晋书删》、清郭伦《晋纪》、周济《晋略》。 注本有清吴士鉴《晋书斠注》、近人姚名恭《晋书纂注》(仅有帝纪部分)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