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晕轮效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晕轮效应yunlun xiaoying对人进行判断时由于某一特征得到肯定或被否定而使其他特征也得到肯定或被否定的现象。因晕轮实验现象而得名。将一个带有由里向外的黑色螺旋线的灰色圆盘高速转动,就可造成视觉的晕轮现象,此时看起来圆盘上会有一圈圈的黑色晕轮不断向外扩散。 晕轮效应yunlun xiaoying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整体印象或某一突出特点的印象较深, 从而影响了对该对象其他特征的认识和评价。如:教师由于某幼儿长得讨人喜爱、懂礼貌,在评价该幼儿时,就可能对他的缺点视而不见。此效应会使评价者过分注重评价对象的突出特点, 从而忽视评价对象身上的其他特点。 晕轮效应Yunlun xiaoying个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总体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大到其他具体方面上去的现象。又称光环效应或成见效应。它是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人们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了良好的印象,如认为这个人勤奋、诚实、聪明、热情之后,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人们易将好的品质赋予他。相反,如果一个人最初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人们易将不好的品质赋予他,这通常被称为“消极否定的光环”或“扫帚星”作用。狄恩(K.Dion)、柏斯切德(E.Berscheid)和沃尔斯特(E.Walster)的研究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了更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日常生活中,“以貌取人”就是晕轮效应常见的表现之一。而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师对学生智力的看法很可能受学生本人的相貌、举止、家庭背景以及一些无关因素的影响。而这种认识的偏差不仅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而且最终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致引发“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晕轮效应的产生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往往在个人掌握有关知觉对象的信息很少而又要做出总体判断的情况下产生,因而总表现为以点概面。在人际交往中,应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特别是在最初的交往时,要克服第一印象对正确知觉他人的妨碍。 晕轮效应个体在社会知觉中将对知觉对象形成的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的心理现象。如看到某人勤奋,就往往将其他好的品质如有事业心、有毅力、有抱负、不拘小节等加到这人的身上,而对他的缺点毫不介意,即通俗所说的一好百好。反之,如果对某人印象欠佳,就可能贬低或看不到他的优点,甚至将他看得一无是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