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陀宗乘之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普陀宗乘之庙“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普陀宗乘之庙是仿照西藏布达拉宫所建,故又称“小布达拉宫”。用于接待前来乾隆帝60寿辰和皇太后80寿辰祝寿的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在承德避暑山庄正北兴建这座宏大的宗庙建筑群,历时四年竣工。 普陀宗乘之庙藏传佛寺。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正北。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 (1767),历时4年多竣工。普陀宗乘即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故又称小布达拉宫。此寺是为庆祝乾隆六旬寿诞,皇太后八十大寿,迎接来自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前来觐见而建的。工程浩大,气势雄伟,占地22万平方米,由近40座殿堂、僧房组成,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楼依中轴线递进,配置均衡对称。采用汉式建筑手法。牌楼以北,30余座白塔、僧房、五塔白台、单塔白台等藏式建筑散布山腰,错错落落,形成极富变化的布局。大红台雄踞全寺最高处,完全是仿照拉萨布达拉宫法式修建的。碑亭中耸立 《御制普陀宗乘三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3通巨碑。记叙并反映了当时举国团结统一的兴旺局面。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大红台是全寺主体建筑,高达42. 5米、宽59. 7米,高大雄浑。下半部为白色壁面,装饰三层紫红色肓窗,红白相间,色彩鲜明。上部红色壁面,中部辟有6个佛龛并饰有黄紫相间的琉璃幔幛。两侧则辟有真真假假七层藏式梯形窗。大红台为平顶,内外均有女儿墙,上面建有汉式楼亭殿阁。中部是万法归一殿,重檐四角攒尖鎏金瓦顶。台东为洛伽胜境殿和高三层的戏台。台北最高处是慈航、普渡二亭,均重檐金顶。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大有横空出世之感。若从山门仰望。巍峨雄浑的大红台在阳光下红白辉映,各式建筑掩映在苍松古柏之间,庄严、肃穆、幽静的宗教气氛极为浓郁。该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陀宗乘之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外八庙景区狮子沟北的山坡上,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三十六年(1771)。主体建筑仿西藏布达拉宫,故又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即布达拉之汉译名。占地22万平方米,有近40座佛殿、僧房,为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乾隆三十五年为弘历六十寿辰,次年为皇太后八十寿辰,为接待前来祝寿的少数民族人士而建。庙因山而筑,可分为三部分:前部有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主要为汉式建筑;中部有僧房、佛殿20余座,大都为藏式白台塔院;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式样类似布达拉宫,位于全庙最高处。大红台高43米,宽59.7米,台中央是万法归一殿,面阔进深各七间,重檐攒尖顶,鎏金铜瓦覆盖。庙成之时,适逢蒙古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祖国,乾隆在此为该部首领渥巴锡举行了盛大法会,并撰有《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抚土尔扈特部众记》记其事。二文均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于石碑,碑立于庙内碑亭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