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景颇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景颇族景颇族人口约为11.9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江、盈江和梁河等县山区,附近州县山区也有少数散居的景颇族人。使用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的景颇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族人过去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052 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另有载佤、浪峨、喇期等自称。人口为119209人 (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泸水、昌宁、耿马、澜沧等县。有本民族语言,分景颇、载佤两种主要方言。本世纪初开始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改进推广使用。其先民为唐代寻传蛮的一部分,定居在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地区。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建国前夕,部分地区已有明显向封建地主经济转化的形态; 部分地区还程度不同地保有原始公社制残余。一方面受傣族土司的统治,另外又实行相对独立的山官制。主要经营农业,兼营畜牧业和家庭手工业。信仰万物有灵,极少数信仰基督教。 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地区山区。人口93008人(1982年)。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文。祖先居住在康藏高原山区。唐代南迁至澜沧江、金沙江地区。明末迁至德宏地区。以农业为主,信仰原始宗教。男子裹白或黑包头,穿黑衣裤,外出佩刀、背挎包。妇女着黑色短上衣和花围裙,男女赤足。以大米为主食,喜嚼沙枝(草烟、芦子、熟石灰配制而成)。住竹木草屋。主要节日为目脑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处于农村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实行山官制。建国后,1953年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项事业有很大发展。 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口为93,008人 (1982年)。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解放前已出现封建社会初期经济,但仍保留有多种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形成社会经济的多结构状态,在上层建筑领域还较多地保留了原始公社制残余。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部分景颇语和载佤语。本世纪初开始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解放后经改进推广使用。信仰万物有灵,极少数信仰基督教。实行一夫一妻制,通行单向姑舅表优先婚,形成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经济以山区农业为主,经营部分水田。解放后与傣族共建联合自治州,引种咖啡等经济作物,兴办地方工业,实行免费教育。擅长集体舞,绘画大都与原始宗教相结合。乐器有木鼓、牛角号、笛子、箫、口弦等。 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景颇、载瓦、喇期(茶山)、朗峨(浪连)等支系。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县山区,怒江、临沧、思茅等地也有少量散居。有自己的语言。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支系方言与喇期、浪峨和载瓦三支系的方言差别很大。过去无文字,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约翰逊夫妇创制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解放后党和政府又为其创制了一套新的拼音文字。经济以农业为主。饲养业是重要的家庭副业。寨子多掩映在苍林翠竹之中,住房以竹木结构的茅屋为主,一般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用以关放家畜家禽。服饰特点鲜明,男子多裹白色包头,着白衣黑裤或黑色衣裤,外出佩长刀,背挎包。妇女多着镶有银泡(或铝泡)的黑色短上衣和枣红色自织筒裙。过去普遍崇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很多,最隆重的是目脑,现在它已发展成为景颇族一年一度的目脑节。其音乐、歌舞、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尤其擅长跳集体舞,大型舞蹈“目脑纵歌”参加者可达数千人,跳起来常常通宵达旦,气势豪壮。 景颇族因历史情况和分布地区不同而有“景颇”、“载佤”、“浪峨”、“喇期”等自称,过去汉族分别称“大山”、“小山”、“浪速”、“茶山”等。因居住在较高的山区, 过去又统称“山头”。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泸水、昌宁、耿马、澜沧等县。93,008人(1982年)。其先民为唐代寻传蛮的一部分, 定居在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地区。十六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傈僳、汉等民族杂居。解放前已出现封建社会初期经济,但仍保留有多种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形成社会经济的多结构状态,在上层建筑领域还较多地保留了原始公社制残余。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曾举行*贡龙起义,反抗山官制度,并曾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部分操景颇语和载佤语。本世纪初开始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解放后经改进推广使用。信仰万物有灵,供奉天鬼、地鬼、家鬼,极少数信仰基督教。主要节日有 “木脑脑”和吃新米节。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 通行单向姑舅表优先婚, 形成*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 流行转房制和妻死续娶妻姊妹的习俗。财产由幼子继承。男子喜腰悬长刀, 妇女多着花色统裙。经济以山区农业为主, 经营部分水田。解放后与傣族共建联合自治州, 改进耕作技术,引种咖啡等经济作物,兴办地方工业和公路交通, 并实行免费教育, 民族干部大量成长。 景颇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片马、古浪、岗房、耿马、澜沧等5地也有分布。人口为132143人(2000),其中男65291人,女66852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5人;大学本科238人;大学专科705人;中专2984人;高中3077人;初中23744人;小学66930人;扫盲班4726人;未上过学15654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6910人;采掘业19人;制造业132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9人;建筑业3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2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9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07人;金融、保险业8人;房地产业1人;社会服务业82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40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37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71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49人;专业技术人员191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19人;商业、服务业人员214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6905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86人。景颇族有“景颇”、“载佤”、“剌期”、“浪莪”等数百种自称。其先民原定居在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地区,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举行贡龙起义反抗山官制度,并曾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进行英勇斗争。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约在70多年前曾使用过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1957年在原字母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景颇族主要从事山区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部分地方种植水稻,并兼营林木,种植咖啡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