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25 智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指道德认识和实践上的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实现仁的条件之一。“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知者不惑”(《论语·宪问》),“知者明于事,故不惑”(邢昺《论语注疏》),“好学近乎知”(《中庸》)。孔子认为智是一种德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论语·阳货》)。孟子认为“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把智同仁、义、礼结合为“四德”。董仲舒称智同仁、义、礼、信为“五常”。儒家认为实现“达德”须经智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庸》)。荀子认为智指知识,“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 知之有所合谓之智” (《正名》)。 智中国古代道德规范。儒家列为“五常”之一。最早由孔子提出,他认为智者可以行仁,指出:“知(智)者利仁”。(《论语·里仁》)智是处理人际关系所需的一种品德。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智)?”(同上)子思所作《中庸》以智为天下三达德之一,认为“好学近乎知(智)”。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德”说,以知仁义为智。他说:“仁之实,事素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离娄上》)又将智与圣作了区别。他认为,“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孟子·万章下》)智属认识过程,圣则是仁智。孟子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汉《大戴礼·四代》说:“智,圣之始也;圣,智之华也。”孟子认为,智必须和善或仁结合起来,否则,智就会成为一种恶的品质。他说:“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孟子·离娄下》)汉董仲舒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说。汉帛书《五行篇》以知贤为智,“见贤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者,谓之不智”。“见贤人,明也;见而知之,智也”。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33章),但反对以智治国。他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同上,65章)主张“绝圣弃智”(同上,19章)。“常使民无知无欲”(同上,3章)。他认为能“博”与“言”者是假知,为下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81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章)庄子发挥这一思想,提出大智与小智的分别。他说:“大知(智)闲闲,小知(智)间间。”(《庄子·齐物论》)在智的看法上,儒家与道家的分歧是明显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