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智力测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智力测验通过标准化测验的方式来衡量一个人心智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智力是各种基本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故而智力测验又称为普通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的形式有个人智力测验和团体智力测验。1905年法国人比纳和西蒙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目前,中国使用的智力测验主要是比纳一西蒙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包括幼儿、儿童、成人三套量表)。测验的项目分为言语部分和操作部分。言语量表主要测量人们知识的广度、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学推理能力、语词知识、注意力和机械记忆力。操作量表主要测量人的学习和书写速度,视觉记忆和视觉理解力,空间能力,以及对社会情境理解力。智力测验的结果是以智商的形式出现,可比较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商为100说明智力水平一般,智商为120以上,说明智力水平优秀,智商低于70,说明智力水平低下,有智力缺陷。智力测验主要用于鉴别人们的心智水平,对有心智缺损的人作出早期诊断,为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也作为考核、筛选、升迁、录用人员时的预考依据等等。 智力测验zhili ceyan也称普通能力测验、智商测验。是通过测验的方式来衡量人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方法。它在心理测验中是最有影响的。世界上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测验主要有比奈—西蒙量表、斯坦福—比奈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等。我国目前已修订的智力测验主要有中国比奈测验、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智力测验的主要用途是鉴别个人智力发展水平,对心智缺损进行早期诊断,为任用、筛选、升迁、考核人员提供心理学依据等。 智力测验又称“一般能力测验”。用以测量人的智力水平的一种方法。用文字、图画、物品等形式,编制出成套的测验量表。测试时要求被试用文字或动作解答,然后依照公式,求出被试的智龄或智商(或用其他方法计算成绩),以确定其智力的高低。 智力测验是用于测量人普通心智功能的各种测验之总称,属于心理测验的范畴。编制这类测验是为了综合评定人的智力水平。智力测验包括个人智力测验、团体智力测验、特殊人群(如婴幼儿智力落后者、言语障碍者和残疾者等)用的测验以及学习能力测验等。一般而言,智力测验由难度不同的一系列问题组成。在一定条件下,测试者对被试者就这些问题进行测验,并对其结果作统计处理,再将个人的智力水平放在一定的智力量表上进行衡量。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个人智力测验主要有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参见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和比奈智力量表)两种。这两种测验,在中国都有修订本,都被认为是有效的智力测量工具。因为任何智力量表在前后两次重复测量时都会有误差,因而不能把智力量表作为测定一个人智力高低的唯一指标,还需加入其他因素如社会适应性因素等作为参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智力测验本身虽能说明一个人在某一时期某种能力方面的状况,但不能表明其今后能力发展的高低。测验所得结果并不是人的能力的固定属性,更不能表明其潜在能力。实际上人的智力发展,既受社会制约,又受实践活动的性质所影响。如果社会条件许可,个人能充分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再加上主观努力和坚毅的意志,其潜能即可得以最大发挥,其智力也会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发展。老年人由于衰老、疾病、外伤、理化因素或心理、精神障碍,都可能对大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或发生生理性脑老化,或出现病理性痴呆,而影响其智力水平。因此,智力测验应用于老年医学上,其目的不是推断老人的智力前途,更不是单纯为了断定其一般智力水平,而是通过该法来鉴定某些脑疾病所带来的智力缺陷,对脑器质性损害提供客观的数量化指标,帮助诊断疾病,并进行积极治疗,使失调的机能得到针对性的训练,病人得到更快康复。 智力测验测量人的智力的标准化工具。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与西蒙(T.Simon)1905年编制的智力测验被公认为第一个智力测验,后来经美国斯坦福大学修订为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它与美国学者韦克斯勒(D.Wechsler)编制的韦氏智力量表是世界最著名的智力测验。随着人们对智力认识的不断深入与扩展,不同智力理论背景下的智力测验有很多种,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个别测验也有团体测验;有文字题目的也有非文字题目的;有纸笔形式的也有电脑形式的。智力测验结果一般都称为智商。 智力测验智力测验的历史根源虽无从考究,但中国人最早使用测验,也最重视测验,这一点是举世公认的。距今1400多年前,我国北齐时代的刘昼就提出 “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圈,令 (他) 一时俱成” 的双手并用的分心实验,这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单项特殊能力测验。公元6世纪以前,我国民间就已盛行的 “周岁试儿”,是在儿童一周岁时,“男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这种测试实际上是以实物为材料,对儿童的感觉一运动发展的特点进行考察,估计儿童的 “智愚”,评判儿童的 “贪廉” 情况。我国清朝后期出现的七巧板 (又名益智图),由形状不同的七块小板组成,它们能够错综分合,纵横排列出近百种图形。七巧板的操作属于典型的发散式思维活动。另外,流行于民间的九连环,也可以和现代的魔方、魔棍媲美。 智力测验一种确定智商IQ、表明人的智力水平的标准测验,导源于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Galton,F.,1822—1911)创立的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在精确的实验室条件下,通过仪器精密地观察和记录人的听觉、视觉、肌肉觉、触觉、反应力、理解力的变化,从而根据所获资料分析某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变化的原因。心理测验的方法对教育学有很大影响。1905年,法国的比奈和西蒙Simon,T.,1873—1961应当时法国教育部的要求,研究小学生留级的原因。他们用语言、文字、图画和实物等形式,编制出一套量表,用统计的方法求得不同年龄儿童的智力常模,叫作智力年龄(MA),作为测量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的标尺。测验内容包括儿童的记忆力、理解力和辨别力,所提问题涉及从易到难地认知事物名称、比较线条长短、填充句子、回答问题等。它要求受试者用文字或动作解答,据此求出受试者的智龄,确定智力的高低。这个量表于1908、1911年两次修订,在西方各国引起广泛的重视。比奈—西蒙量表传入美国后,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Ter-man,L.M.,1877—1956)对比奈的测验作了修订,广泛地应用于2300名儿童,使之更加标准化。推孟在智力年龄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智力商数(IQ)概念。智力商数等于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 (IQ=MA/RA×100)。若智龄与实龄相等,则智商为100,标示其智力相当于中等儿童的发展水平。智商在120以上者称作“聪明”,80以下者称作“愚蠢”。这一量表被称作斯坦福—比奈量表,它曾于1937、1960、1972年作过三次修订。智力测验产生后,很快就被应用于学校教育,成为学校招考新生的筛选工具,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升学命运。美国的军队还曾经用它来作为甄选军官的一种依据。智力测验在探测儿童智力发展程度上的个别差异、帮助推进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这是它至今仍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存在的主要原因。然而人的智力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心理、生理因素,它还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这种方法在全面反映人的智力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与局限。但是智力测验的推行者却回避或掩盖这些问题,把智商看作不变的因素,把智力测验看作唯一的方法,因而不断招致各方面的批评。例如赫布(Hobb)和弗农(Ver-non)提出的智力ABC (intelligence A,B and C)理论认为智力有其不同的侧面,智力A代表人固有的潜在智力,以先天遗传获得;智力B是A与个体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力,通过个体行为得到表现;智力C才是智力测验所表征的智力,它所反映的仅仅是智力B的部分。这一理论认为对个体智力的测定除了要求智力测验的精确性和广泛性外,还有赖于对受试者的综合的、全面的评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