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暗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暗示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使之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观点和信念。通过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而起作用。具有非强制性、潜在性、易接受性等特点。广泛运用于教育、医疗、商业、体育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自发的环境暗示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少年儿童生理心理还不成熟,易受暗示和易模仿。在家庭教育中,运用暗示就是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暗示环境,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使之在不知不觉中“陶情”、“冶性”,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可采用语言形式进行,也可采用手势、表情、行为、环境、榜样、气氛、活动等方式进行;可采用直接方式进行,也可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它可以使孩子立刻作出相应的反应,也可能是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过程。暗示的效果取决于含蓄的程度,家长的人品、威信和可信服程度,孩子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个性特点等因素。在某些时间和场合,对某些孩子,采用暗示法可能比直接的明示教育效果更好。暗示与明示是相对的,各有其作用和特点,在教育中应结合起来使用。 暗示是艺术创造的一种手法。就是指词语的弦外之音或言外之意。艺术家在选用词语时,会考虑它们单独或搭配使用时能激动的联想、感情和冲动,使其含义更丰富,以取得他所追求的艺术效果。比如,在古典诗词、散曲中,杨柳,不只是杨柳,表达一种离情别绪,《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在柳永词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便把忧伤之情表达竟尽。又如乌鸦,在我们的风俗里,是不祥之物。鲁迅在《坟》中便用了乌鸦这一意象表现阴森悲凉的气氛。又如杨花暗指放荡的女性。艺术家不仅注意词语通常的内在涵义,还重视它们独特的文学联想,甚至注重它们在特定读者的头脑中可能产生的联想。艺术家可能把这些暗示留给读者去体会,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指出来。许多作品中充满形象、象征或反讽,在这类作品中,暗示是最重要的因素。 暗示用含蓄或间接的方法,使其对人的心理、生理、行为方面产生影响。其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其特点就在于暗示实施者不需要说理论证,而只是情绪、动机的直接“移植”;暗示接受者则不进行分析批判,只是盲从、附合地接受。暗示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其方式可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按其作用效果可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按其目的性可分为自然暗示和有意暗示。暗示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言语、文字、表情、手势、物体、情境等。暗示常与催眠结合起来,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在医学临床中应用。暗示更普遍地在艺术、宣传、商业广告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暗示anshi就是用含蓄、简单、间接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使其能心领神会地按照教育者的意图去行事。它是家庭教育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尤其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青少年和自尊心较强的孩子,这种间接、隐含的方式不仅体现了家长对子女的充分尊重与信赖, 而且是儿童青少年心理所乐于接受的, 能够使子女自觉、主动地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暗示主要有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和自我暗示四种类型, 家长根据具体的场合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或综合运用, 使孩子从家长的良苦用心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