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暗示疗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暗示疗法精神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暗示达到治疗目的。主要用于癔病患者,治疗前事先取得患者信任,如患者突然癔病性失明,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告知若咽喉发热即有效,患者咽喉有发热感后失明可立即消失。有情感爆发或痉挛发作时,给氨水吸入可立即生效。参见“心理学”中的“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利用暗示(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暗示)对病人施加影响,使症状消除的技术。广泛适用于包括癔病、疼痛、哮喘、阳萎、口吃等心理疾病的治疗。治疗者的权威、病人的受暗示性及对治疗者的信任程度,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暗示疗法暗示就是不明白表示的意思。受暗示性就是一个人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借助言语、手势、表情等所表达的内容,并赋于一定意义而引起一定心理状态的变化。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乃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因此,它是人类心理的特有的属性。暗示疗法就是利用积极的暗示消除某些疾患症状或加强治疗效果的治疗方法。根据被暗示者的意识状态可分为觉醒状态暗示疗法与催眠状态暗示疗法。前者指在有或无仪器检查的情况下,医生用预先编好的暗示性语句诱导病人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的意见,此法常常需要与解释、说服的方法同时进行,病人能自觉地进行积极思考,有意识地调整情绪,使治疗在患者主动合作下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催眠暗示疗法是病人在催眠状态下,医生使用语言暗示达到治疗的目的。由于在催眠状态下,患者意识中的比较与联想受到很大限制,批判力减弱,可毫无批判地接受医生的指令——暗示,因而使暗示作用的效果大大加强,治疗也最容易奏效。暗示疗法还可分为他暗示法和自暗示法。上述觉醒状态下医生对患者的暗示即属他暗示法,自暗示法是指患者自己把某种积极观念暗示给自己。如处于兴奋、紧张状态甚至失眠的患者,使用一些使人平静、缓和及放松的语句进行自我暗示,对于缓和兴奋、紧张情绪,促进入睡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值得指出的是在医治疾病过程中,医者或家属的一些不慎言行常常会给病人以消极暗示,反而使病情加重,如一位丧偶女性,悲痛欲绝,医生劝她把心放宽,否则会“急出精神病来”,患者工作单位附近是精神病收容所,每日上下班看到收容所就想到医生的话,后来,果然发生了歇期底里症。另外,某些神经官能症,尤其是神经衰弱,往往就是由于自我消极暗示作用而引起或加重的。如有的老人对自身状况过于关注,稍有不适就惊慌失措,自觉患了重病而坐卧不安。因此,消极的他人暗示或自我暗示都必须认真加以克服。暗示作用研究还表明,病人受暗示性的个人差异很大,人到老年以后受暗示性下降,女性比男性较易接受暗示,而智力和文化程度高低对受暗示性不起什么决定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