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最后一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最后一课》

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 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普鲁士德国占领下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名叫小弗朗士的男孩儿,经常贪玩逃学。一天,当迟到的他赶到教室时,发现教室异乎寻常地安静,穿戴 一新的韩麦尔老师也没有对他的迟到生气,并且小弗朗士还惊奇地发现,整个教室充满着一种不平常的庄严气氛,最让他惊讶的是教室的尽头,平日空着的板凳上,坐满了村子里的人。正当他纳闷时,老师走上讲台告诉他们: 德国柏林来了命令,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小学里只准教德文,今天是他们最后 一堂法语课。老师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 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永远不要把它忘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记住了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小弗朗士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深深后悔自己平时没有好好学习。
下课的铃声响了,韩麦尔老师百感交集,说不出一句话。他拿起粉笔,使出全身力气,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 几个大字,然后打着手势叫大家离去。
《最后 一课》是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作者在不到3000字的篇幅里,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将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在尽可能精炼浓缩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作者选择的场景,采取的角度十分别出新裁。《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悲壮情景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他懵懂无知的状态和天真幼稚的联想和叙述流露出来的丧失祖国的沉重与悲痛,具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

《最后一课》

在世界各国中小学的语文课教材中几乎都收有一篇法国短篇小说—— 《最后一课》。这篇著作是法国小说家都德(1840—1897) 的代表作。小说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把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重大事件浓缩在一所普通学校的最后一堂法文课中。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小弗朗士这位调皮的小学生从贪玩到害怕,到难过,到懊悔,到专心致志学习的心理转变,以及小弗朗士对法文教师韩麦尔先生言行举止的观察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一方面揭露了普鲁士占领者企图消灭法国文字的行径; 另一方面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之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都德是以1866年发表的散文和故事集 《磨坊书简》 而成名的。之后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 《小东西》。这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小说中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集中体现了都德作品恬淡轻松的风格,使都德获得了 “法国的狄更斯” 的美誉。都德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1部诗集、2部回忆录和1个剧本。然而都德最好的作品无疑是他的短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爱国主义小说 《最后一课》 和 《柏林之围》 代表了他的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