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不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不争Buzheng

老子提倡的一种美德。“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四章)老子经常以水为例说明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老子》八章)。在老子看来,圣人不争, 所以一切好品质都产生了,天下都能得到治理。战争也是一样:“善为土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老子》六十八章)。后发制人,不争而胜。老子认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老子》二十二章)。现实中的“不争”向“莫能与之争”之转化,都是根据天意,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人的不争之德,正是与“天道”相配合。老子的不争,其实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策略手段,达到“莫能与之争”才是最终目的。

不争

老子提倡的一种美德。《老子》84章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他认为不争是最高的善,包括不争功名,不争地位,不争利益以及不同敌人争战。《老子》8章以水为例来赞扬不争的德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认为天道是不争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73章)。不争是符合天道的古代最高道的原则,“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68章)。即使对待敌人,也要以不争为德,后发制人,不争而胜。老子认为不争并非完全是消极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不争而善胜”(73章)。老子提倡不争的品德,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不道 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术语。(一)无道。行事不循理,不讲道德。如:“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左传·僖公二年》) (二)灭绝人性的暴虐行为,犯封建刑律十恶之一。不道一词最初见于《管子·中匡》:“爱四封之内,而后可以恶竟外之不善者;安卿大夫之家,而后可以危救敌之国;赐小国地,而后可以诛大国之不道者;……。”汉以后多指个人的极端不人道的恶行。北齐时将它列入“重罪十条”,隋、唐把它列为“十恶”之五。《唐律疏议·名例·十恶》:“五日不道: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解人,造畜蛊毒、厌魅。”这类凶忍残贼的行为称“不道”。明、清时,又将“采生折割”即以妖术剖出孕妇之胎及折断人之肢体或割去手足、耳鼻列为不道。历代法律对不道都给予严厉的处罚,犯者皆斩,家属流,且不能赦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