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木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木偶地址:氹仔日头街4号 木偶用木雕刻人物头像,用纺织品制作身体和手足的外套,并辅以铁丝布网等材料作填充,用来表演或当作玩具。我国目前流行的木偶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铁线木偶4种。木偶制作应力求人物性格化、脸谱图案化,要有趣,有神态,生动活泼。现代木偶利用硬质塑料制头部,泡沫塑料制四肢活动关节,使木偶更易制作和轻便美观。 木偶mu’ou木头做的人像。后来也泛指木头做的各种动物形象。在幼儿园中,多设有木偶角来表演木偶戏。所谓木偶戏,就是用木偶来表演儿童故事的戏剧。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制作木偶,使木偶戏从设计制作到操纵的过程都由幼儿亲手完成,幼儿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教师可以教给他们用纸、布、木棍等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做成不同形状的木偶。通过这些制作活动,幼儿凭借于纸、颜料和布头实现与发挥了自己的个性。 木偶Muou用木质材料雕刻的人物头像,用纺织品制作身体和四肢的外套,并辅以铁丝布网等材料作填充,用来表演或当作玩具。我国目前流行的木偶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铁线木偶四种。木偶设计制作应力求人物性格化,脸谱图案化;形象要有神彩,要有趣味,生动活泼才更有感染力。现代木偶利用硬质塑料制头部,泡沫塑料制四肢的活动关节部分,使木偶更易制作和轻便美观。 木偶 木偶指以木头为主要材料雕刻的人像,在古代称“傀儡”。将活动木偶用于舞台表演的木偶戏,也称“傀儡戏”,在我国有久远的历史,唐代已初步形成,是深受民间喜爱的娱乐项目。木偶的造型,主要根据剧情和角色的需要,采用程式化的表现手法,重在头部的刻划,表情夸张,生动传神,突出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装饰色彩。因木偶表演的操纵方式不同,分为提丝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铁丝木偶四类。木偶戏南北方皆流行,近代以福建、广东、湖南、四川等地的木偶制作较为著名。此外,还有供儿童娱乐的玩具木偶,包括人物和动物造型,动物木偶也常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 木偶 木偶一种木刻人像。起源很早,在战国古墓曾发掘出许多木俑,脸部彩绘。身有衣饰,有的手足能自由活动。1978年山东等西岱野山出土的西汉木偶人,全身的关节都可活动,可立、坐、跪。唐代提线木偶制作精致。宋代发展很快,明清时极为盛行。木偶不但是舞台演出用具,也是一种儿童玩具,是游戏、故事、玩具三者的综合体。木偶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有捉线、杖头、布袋、铁线四种。还有一种用木偶面目,套在艺人头上进行表演,称为“顶头木偶”,实际是一种“假面”形式。木偶制作要求人物性格化、玩具化、脸谱图案化,要有趣和灵巧。过去制作木偶、采用木头制作、头部镂空雕刻。现在则用硬塑料塑制头部,胸腔为铁丝布网、并用泡沫塑料制作四肢活动关节,木偶轻便美观。现代为便于观众观看,木偶有逐渐变大的趋势。提线木偶较著名的有福建泉州和龙岩。捉线木偶的操纵架,通常为长方的、球拍形的,也有用飞机形“士”字形和“工”字形的。提线一般用八根俗称“八线班”,复杂的可多到24根。提线木偶制作较复杂。除面部塑造外,还有身、颈、四肢、胸腹和臀股部。其间要有腰身活动,手足须用关节制作。木偶宜上身轻、双足重,走路才不会摇摆,操纵人也有一定衡量感觉。布袋木偶是将木偶套在艺人手上进行表演各种动作。形体较小,头与布袋相连,约7寸左右,操纵灵活,演武戏的速度比真的动作快得多。刀枪招架也比真人演得勇敢。北京的“耍苟利子”、福建的“布袋戏”、江西南昌的“被窝戏”等均属此类。杖头木偶:如北京的“托偶戏”,人物制作,一般只有上半截,没有双足,演出时木偶上半截露在屏幕外面,一般用3根棒棍操纵,装头颈的是一根主棒,装双手的是两根较细的竹棍,杖头木偶体积较大。山西的“晋中木偶”,湖南的“衡山木偶”等都属杖头木偶。 木偶刻木为人。用木偶演戏称为“傀儡戏”,也叫“傀儡子”。中国目前流行的演戏木偶有3种:❶提线木偶。据传始于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兴于唐(618~907),盛于宋(960~1279)。木偶身高约50多cm,用线悬于土字形操纵架上,四肢有关节,均有提线,举手投足由提线操纵,提线一般为10多条,较为复杂的达20~30条。福建泉州的木偶较著名,1960年参加布加勒斯特第2届世界木偶联欢节比赛获奖,并摄制影片《闽南傀儡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