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木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木尺

北宋。通长31.4厘米,宽2.4厘米,厚0.8厘米。1964年江苏省南京孝陵卫街北宋墓出土。江苏省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尺用楠木制成,色棕黑,正面刻有十寸,未刻分,五寸处刻有交午线。与此尺同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铭文“咸平”的铜钱。“咸平”是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公元998—1003年)。宋代度量衡沿袭了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于征收布帛,因此称“太府布帛尺”或“太府寺尺”或“布帛尺”。又因宋初的贡赋由三司使征收,也称“三司布帛尺”,或“三司尺”,这种三司尺也在民间通用。据宋蔡元定《律吕新书》载:“太府布帛尺比晋前尺一尺三寸五分”。“晋前尺”是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时的一种“古尺”,又叫“荀勖律尺”,一尺约合23.1厘米,由此推算“太府布帛尺”长31.2厘米。木尺与此长度很接近。


木尺

北宋。通长31.2厘米,宽2.3厘米,厚0.5厘米。1965年湖北省武汉十里铺北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木尺等分十寸,上嵌有铜星,每寸内用短线段表示分,尺面竖刻有一行文字,已模糊不清,但仍可辨认有“皇”、“万”二字。宋代度量衡沿袭了唐制,由太府寺掌造,主要为征收布帛用,因此称“太府布帛尺”或“太府寺尺”,或“布帛尺”。又因宋初贡赋由三司使征收,也称“三司布帛尺”或“三司尺”。此尺也为民间通用,据蔡元定《律吕新书》载:“太府布帛尺比晋前尺一尺三寸五分。”晋前尺是泰始九年(公元273年)的一种“古尺”,又叫荀勖律尺,一尺合23.1厘米,此尺长31.2厘米,恰与记载比例相等。


木尺

西汉。长23厘米,宽1.2厘米,厚0.2厘米。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尺为木质,较完整,正面用填红漆的细线刻十寸,没有分的刻线,正中五寸处刻有十字交午线作尺心,尺的一端有孔。此尺为日常用尺。


木尺

西汉。长23.2厘米,宽1.6厘米,厚0.4厘米。1973年甘肃省金塔汉代昭、宣时期张掖、居延之间的重要关塞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此尺木制,边略有磨损,正面用墨线界格等分十寸,五寸处划十字交线,背面第一寸和第五寸划一道单线。

木尺

度具。1976年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杉木板制。长条形,正面刻出十等分,正中处刻交叉十字,刻槽内填红漆,每一刻度相当于一寸,实测长2.3厘米。全尺长23厘米。与汉廷颁行的标准度具长度相当,表明汉初广西越族度制与中央相统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6: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