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本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本心原出《孟子·告子上》。指人之所本有、同然、不变的先天道德本能,宋代陆九渊发挥这一思想,认为本心就是人生来具有的道德意识。说“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陆九渊集·年谱》)。它既是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又是道德行动的指南。主张道德修养是一个不断“发明本心”的过程,其任务就是“弃去谬习,复其本心”(《与曾宅之》)。本生 《吕氏春秋》篇名。阐述先秦子华子学派“养生”、“全性”的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自然(天)赋予的,“养成之者”则在人。因此应特别重视“养生”、“全性”。指出“物也者,所以养性也。”如果颠倒过来,“以性养物”,则人性将乱、人寿将伤。 “人之性寿,物者抇(乱)之,故不得寿。”重物轻生,“以性养物”的后果是严重的,“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认为务以“自佚”(“出则以车、入则以辇”)、“自强”(“肥肉厚酒”)、“自乐”(“靡曼皓齿、郑卫之音”)为人之“三患”,系“富贵之所致”,不利于“重生”。强调“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如果这样做了,即可谓“全德之人”。认为人应有一定的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但反对纵欲享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