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本草纲目拾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类著作。清赵学敏(约1719—1805) 撰。十卷。学敏字恕轩,号依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嗜岐黄家言”,博览历代重要医籍。撰有《串雅内编》 、《串雅外编》 、《医林集腋》 、《本草话》 、《药性元解》等著作。重视民间访病治病经验,为写此书查阅六百余种文献,走访二百余人,于同治四年(1865) 撰成。共三十四万字。载药九百二十一种。其中有 《本草纲目》 未收药物七百一十六种,多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民间药与外来药物。并按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谷、蔬、器用、禽、兽、鳞、介、虫等分十八类,补充与订正 《本草纲目》 缺遗与谬误。为 《本草纲目》 之后,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药学专著。有同治三年 (1864) 刻本,光绪十一年(1885)合肥张氏味古斋重校刊本。傅再希 《李时珍以后杰出的本草学家——赵学敏》 (《江西中医药》1955.4.13),华祝考《赵学敏在发展民间医药的贡献》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3.31)可供参考。 140 本草纲目拾遗药物学著作。10卷。清代赵学敏撰,刊于1765年。作者为清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广泛参考了多种文献资料,结合个人采集种植草药和临床经验,分别予以介绍,并对“本草纲目”中的一些错误作了订正,又收集了较多的民间验方、治法和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编辑而成。本书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诸谷、诸蔬、器用、禽、兽、鳞、介、虫18类共921种(包括附记药品205种)。其中新增716种,补订了《本草纲目》中虽有记载,但治法、形状不详,药物误分,重合者161种,对研究我国中草药有重要参考价值。另外本书中还新记载了药露,如蔷薇露、金银露、薄荷露、玫瑰露、佛手露、香橼露等,反映了作者积极吸收西方医学技术的思想。 本草纲目拾遗中医药物学名著。十卷。清赵学敏撰。赵学敏(1730—1810,一说1719—1805),字恕轩,号依吉,乳名利济。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医学家。其父曾任盐官,后任某地知县。家中除四书五经外,亦富医书。家中辟有“养素园”种植药草。赵学敏自幼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凡星历、医卜、方伎诸书,无不研究。他常与其弟在园中栽植药草,默画铜人图为游戏,对医学兴趣日浓,后决意放弃科举,矢志学医。他不耻下问,广收海内外及民间之医药良方,日积月累,草稿满箱,达数千卷。邻人黄贩翁家藏医书万余卷,赵氏借阅殆尽。中年与铃医赵柏云合作,总结民间治疗经验,编成《串雅》(内、外编)。赵学敏对李时珍《本草纲目》深为钦佩。但认为该书问世一百多年,药物有了很大发展,故必须及时进行补充(《本草纲目拾遗·自序》),遂编成《本草纲目拾遗》十卷,收《本草纲目》未收录的新品种药物。此书“自序”写于乾隆三十年(1765)冬,而书内记事则延续至嘉庆八年(1803),可见全程写作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其间几经修改增订,使之更加完备。约成书于乾隆三十年(1765)至嘉庆八年(1803)。 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撰。10卷。收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载者716种。分为18类,对《本草纲目》之缺遗及错误,给予补充和订正。有光绪十一年(1885)合肥张氏味古斋刊本。 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学著作名。清赵学敏撰。刊于1765年。全书共10卷,按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谷、蔬、器用、禽、兽、鳞、介、虫部分类,收载药物921种,其中716种为《本草纲目》所未载,其余161种属对《本草纲目》已收药物的补订内容。书中亦收录了较多民间验方和当时传入的国外医药资料,是继《本草纲目》之后较好的本草著作。 《本草纲目拾遗》清代中药学著作。赵学敏(1719~1805)著。乾隆十一年(1746)刊行。仿《本草纲目》体例,共收药物921种。其中,有716种是《本草纲目》未载或未收的。本书对《本草纲目》拾遗补阙,纠谬正误,相得益彰,有较高学术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