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自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04 朱自清1898—1948现代作家、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东海人。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到江苏、浙江任中学教师五年。读书和教书期间加入“文学研究会”,创作白话诗,积极投身于新文学运动。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出版诗与散文合集《踪迹》,次年出版了散文集《背影》,其中 《背影》、《荷塘月色》、《绿》、《执政府大屠杀记》等颇有影响。1928年后转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1931年去英国学习语言和文学,回国后到清华执教,兼及编著工作。抗战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仍为清华教授,与学生一道参加反蒋民主斗争,为遇害的闻一多写挽诗,带病参加各种政治运动和文艺学术活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 《朱自清文集》。 朱自清1898—1948Zhu Ziqing现代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文学研究会成员。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有些诗作和散文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 朱自清1898—1948Zhu Ziqing现代散文家、诗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中学读书,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升入本科哲学系,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朱自清1898—1948Zhuziqing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东海县人。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多所中学任教达五年之久。朱自清自“五四”初年开始发表新诗,曾主编过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诗刊一《诗》。他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问世,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在文坛独树一帜。1931—1932年,朱自清赴英留学并漫游欧陆,著有《欧游杂记》。他的散文技巧娴熟、缜密细致,显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被公认为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家。他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对新诗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他还坚持新诗研究和古籍整理,对新诗理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位进步爱国、有正义感的作家,朱自清在病逝前曾签名拒绝美援,保持了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死于贫病交困之中。朱自清一生著述近30余种,约200万言。解放后,曾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选集》、《朱自清诗文选集》、以及《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等。 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江苏东海人。朱自清于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朱自清曾先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一些中学里任教。朱自清在大学学习期间,便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后来教课之余仍不放弃文学创作。1923年,出版了他的第 一本诗集——长诗《毁灭》。此诗一经出版,便在当时文坛上引起广泛注意,影响很大。1924年,又出版了诗集 《踪迹》。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的文学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1928年,出版了他的第 一本散文集《背影》。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朱自清将主要精力转向“国学”研究。1931年,留学英国伦敦,并漫游欧洲大陆。1932年夏回国以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将其漫游欧洲时写下的许多散文,结集出版《欧游杂记》。1936年,又出版散文集《你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朱自清随校迁往西南,并被聘为西南联大教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朱自清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学生运动,这期间他一面进行民主活动,一面继续从事文学研究和理论著述,还写了 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杂文,出版了 《精读指导举隅》、《伦敦杂记》、《国文教学》、《新诗杂话》、《经典常谈》、《标准与尺度》、《语文拾零》、《论雅俗共赏》等著作。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作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 《背影》家喻户晓。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早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曾编辑《文学季刊》和散文杂志《太白》等。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学术著作《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等。其散文善于对事物作精细的描写,感情真挚、细腻,艺术成就很高。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等。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并加入该校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毕业后,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又参加和发起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其诗清新明快,纯正朴实。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其中《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皆为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8月,他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诸国。1932年1月返国,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抗战时期,他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1946年10月,从四川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遗著委员会”召集人。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身患重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1948年8月24日,死于贫困交迫之中。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著述近30种,200余万言。大部分收入开明书店1953年出版的《朱自清文集》。 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著名散文学家和教育家,江苏省东海县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翌年春,加入“新潮社”。1920年在北京大学提前毕业,暑假后到浙江省杭州第一师范教书,年底加入“文学研究会”。1921年暑假后,到扬州江苏省立八中任教务主任,不久辞职,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不久又到杭州一师任教。1922年与刘延陵、叶圣陶,俞平伯创办我国新文学运动史第一个 《诗》 月刊。1925年秋,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28年10月散文集 《背影》 由开明书店出版。1930年秋,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在燕京大学兼课; 翌年8月去留学,于1932年漫游法、德、荷兰、瑞士、意大利后回到上海,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到北师大兼课。1937年抗战爆发,4月到长沙,主持清华、北大,南开六校联合的长沙临时大学中文系的工作。1938年2月,临时大学迁昆明,后改名为西南联大,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推选为理事,1942年与叶圣陶合著 《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出版),散文集 《伦敦杂记》(开明书店出版)。1944年秋,除在西南联大授课外,还在昆明五华中学兼任国文教员。1946年重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和俞平伯,许德珩联名发表 《保障人权宣言》,抗议警察肆行搜捕。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江苏东海县一封建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开始写诗,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至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前,出版了诗集《踪迹》和诗合集《雪朝》第1集。其中《送韩伯画往俄国》、《光明》、《羊群》、《赠A·S》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革命者的赞美,长诗《毁灭》 (1923)等抒发了探索人生道路过程中的苦闷孤独的情绪。这些诗明快朴实,深沉柔美,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清华时期主要从事散文创作,著有《背影》 (1928)、《你我》 (1936) 等散文集。其中的《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等,或在细腻优美的景物描绘中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或在平易亲切的叙述中表达对亲人的深沉怀念,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创造了诗意浓郁的艺术境界,为其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抗战爆发后,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其间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同时写有《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杂文集。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嘱告家人,宁愿饿死也绝不领取美援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 朱自清朱自清 (1898—1948),著名散文学家和教育家,江苏省东海县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积极参加 “五四”运动,翌年春,加入 “新潮社”。1920年在北京大学提前毕业,暑假后到浙江省杭州第一师范教书,年底加入 “文学研究会”。1921年暑假后,到扬州江苏省立八中任教务主任,不久辞职,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不久又到杭州一师任教。1922年与刘延陵、叶圣陶,俞平伯创办我国新文学运动史第一个 《诗》月刊。1925年秋,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28年10月散文集 《背影》 由开明书店出版。1930年秋,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在燕京大学兼课; 翌年8月去留学,于1932年漫游法、德、荷兰、瑞士、意大利后回到上海,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到北师大兼课。1937年抗战爆发,4月到长沙,主持清华、北大,南开六校联合的长沙临时大学中文系的工作。1938年2月,临时大学迁昆明,后改名为西南联大,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推选为理事,1942年与叶圣陶合著 《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出版),散文集 《伦敦杂记》 (开明书店出版)。1944年秋,除在西南联大授课外,还在昆明五华中学兼任国文教员。1946年重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和俞平伯,许德珩联名发表 《保障人权宣言》,抗议警察肆行搜捕。 ![]() 主要责任者: 姜建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字数: 180 千字 页码: 1-247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825.6 语种:中 定价:23.00 出版时间:2013-04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丛书责任者:宋林飞 丛书责任方式:总编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之一,共收录27条词条。 被引频次:4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