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杂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杂文zawen

反映社会事件和社会倾向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论文。它兼有文学和政论两重因素,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一种独立文体,具有幽默、活泼、短小、犀利等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最早提出了“杂文”这个名称,包括了“典、诰、誓、问……”等。这其实是多种文体的统称,与现代杂文的含义不同。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过:“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鲁迅在这里所指的“杂文”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狭义“杂文”这种具体的文体,而是汇编成册的各种体裁文章的总称。
现代杂文产生于“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中。它是那些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和思想等各种问题而写的文艺性短文的通称。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设立的“随感录”栏目最早提倡和发表这类作品。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倡导者陈独秀、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人,都是这个栏目积极的撰稿人。杂文创作成就最辉煌的是鲁迅。他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节烈观》、《随感录二十五》等文章起,直到1936年病逝,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杂文的写作,并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把这一文体推到高度成熟的境地,使得这一文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的位置。
杂文是各种文学形式中反映生活最直接、最敏锐、因而最富有战斗性的一种样式。鲁迅指出:“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杂文的文艺性要靠形象性来表现。这个形象性指的是杂文用形象化的特殊方式阐述事理、反映生活所具有的属性。借形象以说理,是杂文区别于一般议论文和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杂文作者应尽可能让抽象的思想、哲理、观念依附于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可以描述现实中人物的言行;可以引用生动有趣的典故轶闻;可以恰切地进行联想和类比;也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鲁迅对开历史倒车的国粹派的批判,就是把抽象事物具体化,从而启迪读者更好地洞察事物的本质。
杂文的议论性要靠逻辑论证来完成。在逻辑思维的运用上,杂文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和一般的议论文章不同,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兼而用之。杂文在运用逻辑思维时,概念、判断推理不具有纯粹性,而是借助多种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展开的,使其形象化、情感化、灵活化。
杂文在选材上常常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一点,由此反映某个方面的社会本质,大题小作,小中见大,以特殊揭示一般。在写法上,杂文常常是古今中外,纵意而谈,说东道西,无拘无束。这种取材上的杂应围绕一个中心(即主题)而进行,这样,才能杂而不乱,论点鲜明。
杂文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❶精练有力、蕴含哲理;
❷生动灵活、富于形象;
❸亦庄亦谐、谈笑风生;
❹嬉笑怒骂、幽默风趣。
写杂文时,特别要注意形象的说理,如果是一本正经地讲道理,就会丧失杂文的特点,因而也就不成其为杂文了。

杂文

唐代进士科考试内容之一。唐初进士只考时务策,导致应举者文化水平的下降。高宗永隆二年(681年),为了提高应举者的文字水平,进士加试杂文两首和帖经。杂文两首,初为箴、铭、论、表、颂、赞、议、笺、檄诸类; 开元年间 (713~741年) 始以赋或诗居其一,有时二者全用诗赋;到天宝年间,杂文则专用诗赋,成为衡量士子文学才华的主要依据。唐后期虽多次以议、表、论、赞代替诗赋,但都是暂时的,试诗赋成为唐代进士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杂文Zawen

反映社会生活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论文。它是议论性散文的一种。现代杂文产生于“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中。它是那些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和思想等各种问题而写的文艺性短文的通称。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对现代杂文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有过精辟的论述:“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4号设立的“随感录”栏目最早提倡和发表杂文类作品。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倡导者陈独秀、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人,都是这个栏目积极的撰稿人。其中杂文创作成就最辉煌的是鲁迅。他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节烈观》、《随感录二十五》等文章起,直到1936年病逝,他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杂文的写作,并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把这一文体推到高度成熟的境地,使得这一文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的地位。杂文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又极灵活,因此杂文的种类众多。如杂感、短评、随笔、絮语、序跋等等,都是杂文中常见的样式。杂文的特点是:❶富有战斗性。杂文是各种文学形式中反映生活最直接、最敏锐、且最富有战斗性的一种文学样式。鲁迅曾说:“况且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
❷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杂文的文艺性要靠形象性来表现。杂文的作者经常让抽象的思想、哲理、观念、依附于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借形象来说理,是杂文区别于议论文和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❸短小精悍。杂文在选材上常常从复杂的社会中撷取一点,由此反映某个方面的社会本质。篇幅短小、内容凝炼集中是杂文又一特色。
❹杂文的语言生动活泼、泼辣犀利、尖锐深刻。

杂文

散文的一种。直接、迅速地对各种社会问题作出评价的文艺性论文。既讲究政论的逻辑性,也要求语言的形象性。特点是短小、活泼、犀利。包括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等。

杂文

散文的一种。是直接、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其本质是说理性与行文上艺术性相结合的文章。因此,也被称为文艺性政论或议论性散文。杂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情况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一般分歌颂性杂文、辩论性杂文、针砭性杂文、教育性杂文和讽刺性杂文等。杂文的特点是:
❶战斗性强。它文章短小、反应迅速、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又尖锐泼辣、自由洒脱。
❷趣味性强。它形象突出、情厚味浓,常幽默恢谐、亦庄亦谐,颇具艺术感染力。
❸内容丰富广博。不拘一格,灵活机动,体裁多样。

杂文

唐代进士科考试内容之一。是各种文体之统称,相对于时务策而言。唐初进士科只考时务策,导致应举者文化水平的下降。高宗永隆二年(681),为提高应举者的文字水平,进士加试杂文两首和帖经。杂文两首,初为箴、铭、论、表、颂、赞、议、笺、檄诸类,开元年间始以赋或诗居其一,有时二者全用诗赋。至天宝年间,则专用诗赋,作为衡量士子文学才华的主要依据。唐后期,虽多次以议、表、论、赞代替诗赋,然均属暂时性措施,试诗赋遂成为唐代进士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

杂文

以议论说理为特色的文艺性短论,现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产生于 “五四” 时期。它能迅速地反映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和社会产生的某种倾向,并直接作出评析,具有形象性与逻辑性相结合,不拘一格,短小精悍,明快锋利等特点。可用来讽刺和抨击生活中的假、丑、恶现象; 也可用来颂扬生活中的真、善、美行为。因它运用抒情、叙事、说理的手法,幽默、讽刺的笔调,把知识、道理、形象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包括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等文体。鲁迅的杂文,作为匕首和投枪,发挥过巨大的战斗作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