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李冰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专家。主要功绩是修建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工程。秦昭王时 (前306~前251年)李冰为蜀郡守,他总结前人三百年间治理岷江的经验,在岷江中流作堰,将岷江一分为二,东边为内江、西边为外江,内外两流亦各分支灌溉下游各县农田。又建设控水工程,分配洪、枯水量,又修筑溢洪排沙工程,防止水多成患和泥沙淤积。李冰所主持的都江堰工程系分流灌溉、节水控量和溢洪排沙的综合性配套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面貌。其后各代均尽力保护和维修都江堰,至今仍发挥良好效益。 李冰战国时著名水利专家。曾主持修建都江堰,贡献甚大,被川人奉为神。后世对李冰的传说很多,大都带神话色彩。如《风俗通》称,李冰为蜀郡守时,江神为患,岁娶童女二人为妇,李冰以女妻江神,又变牛与江神斗,后斩江神,使百姓安居。《华阳国志》称,李冰开水道时,遇江神发怒,遂操刀入水中,与神斗,而使百姓蒙福。民间对李冰之祀,自秦汉以来未曾间断。后世亦有称其为江神、水神者。后蜀封为大安王、应圣灵感王。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诏修庙,七年改号广济王,岁一祀。元文帝至顺 (1330~1332年) 中加封为圣德广裕英惠王。清世宗雍正五年 (1727年) 敕封为敷泽兴济通佑王,令地方官春秋致祭。在四川以外,也有李冰庙。然而李冰之祀,以四川为主。唐代出现“二郎神”后,始有以李冰为二郎神者。后又出现以李冰之子为二郎神者。 李冰战国末水利家,四川人。秦昭王时任蜀郡守。公元前256—前251年主持修建都江堰,并在四川兴建许多水利工程。参见“历史”中的“李冰”。 李冰见“工程技术”中的“李冰”。 李冰上、下集彩色宽银幕电影故事片。长春电影制片厂1984年出品。编剧:陈泽远;导演:王亚彪; 摄影:安治国;美术: 王兴文;化妆:王玢瑞、纪伟华;主要演员:胡庆士、毛燕华、游江雄、赫海泉、王敏宜、李媛媛、庄培元、李连生。影片所描写的是战国末期,李冰父子二人入蜀治理岷江的光辉业绩。该片于1984年中国电影 “金鸡奖”评选中,获最佳美术奖和最佳化妆奖。 李冰战国时的著名水利家。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0)任蜀郡守。为解除岷江洪水对成都平原的危害,主持兴修了都江堰工程。他“壅江作堋”,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既解除了洪灾,又利用河渠灌溉、航运和漂木,于是蜀中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地。都江堰规划合理,布置巧妙,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原理,是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他在蜀中还修建了其他许多灌溉和航运工程。 李冰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水利专家。约在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年 (前256年~前251年) 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精通天文地理,善于治水。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在古蜀国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大兴水利,以都汇堰最著名。分岷江为内、外二江,修堤作堰,清除水患,为都江堰主体工程,还在成都平原修治许多分水渠,形成完整的灌溉网络。此外,还主持青衣江的溷崖 (在今乐山凌云、乌尤二山间),治导什邡等县的洛水和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又穿广都 (今双流县境) 盐井诸坡池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和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成都平原的经济繁荣。 李冰李冰 (约公元前280—约前220),中国古代水利学家。据 《华阳国志·蜀志》载,约在秦绍王51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在蜀期间 (约公元前256—前251),李冰和儿子二郎在前人治水基础上,修建著名的都江堰。堰位于岷江中游,整个工程由宝瓶口、分水堰和飞沙堰三个主要工程组成,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和航行三种作用,是中国古代伟大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属罕见。修建都江堰时,李冰父子沿岷江两岸看水脉,察地势,制定治水方案,和上万民工一起凿石开山。为凿穿阻碍江水东流的玉垒山,李冰听取群众建议,在岩石上开槽,燃烧柴草,使岩石爆裂,加快开凿速度,把玉垒山凿开一个20米宽口子,取名 “宝瓶口”。由于江流水急,筑起的石堰屡被洪水冲垮。为解决这个难题,李冰组织民工用竹子编成竹笼,装满鹅卵石沉入江底,终于战胜湍急的江水。筑成鱼嘴状分水堰,把岷江分为外江、内江两段。用同样方法,修成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漫过进入外江,确保内江灌溉区安全。为控制内江流量,制石人立于江中,作为观测水位标尺。制定 “深淘滩低作堰” 浚水方案,“迂弯截角,逢正抽心”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史称天府之国。除都江堰外,李冰父子还主持过凿平青衣江溷崖、治导什邡等县的洛水与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开凿广都盐井等工程。李冰父子代表中国古代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民间至今流传许多动人传说,反映出人民对李冰父子的怀念。 李冰李冰 (约公元前280—约前220),中国古代水利学家。据 《华阳国志·蜀志》载,约在秦绍王51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在蜀期间 (约公元前256—前251),李冰和儿子二郎在前人治水基础上,修建著名的都江堰。堰位于岷江中游,整个工程由宝瓶口、分水堰和飞沙堰三个主要工程组成,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和航行三种作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属罕见。修建都江堰时,李冰父子沿岷江两岸看水脉,察地势,制定治水方案,和上万民工一起凿石开山。为凿穿阻碍江水东流的玉垒山,李冰听取群众建议,在岩石上开槽,燃烧柴草,使岩石爆裂,加快开凿速度,把玉垒山凿开一个20米宽口子,取名 “宝瓶口”。由于江流水急,筑起的石堰屡被洪水冲垮。为解决这个难题,李冰组织民工用竹子编成竹笼,装满鹅卵石沉入江底,终于战胜湍急的江水。筑成鱼嘴状分水堰,把岷江分为外江、内江两段。用同样方法,修成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漫过进入外江,确保内江灌溉区安全。为控制内江流量,制石人立于江中,作为观测水位标尺。制定 “深淘滩低作堰”浚水方案,“迂弯截角,逢正抽心”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 “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史称天府之国。除都江堰外,李冰父子还主持过凿平青衣江溷崖、治导什邡等县的洛水与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开凿广都盐井等工程。李冰父子代表中国古代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民间至今流传许多动人传说,反映出人民对李冰父子的怀念。 李冰中国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80~前220年)。秦昭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守,在四川省灌县岷江主持兴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主要责任者: 杨学敏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中华书局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50 千字 页码: 1-123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826.16 语种:中 定价:20.00 出版时间:2020-1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之一,共收录13条词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