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李准1928—Li Zhun

当代小说家。河南省孟津县人。12岁小学毕业后上完初中一年即辍学。1943年后在洛阳当学徒的二、三年间,用自己的微薄工钱几乎租读了一间小租书店里的全部中外图书。在1945年后当邮递员的三、四年间,使他又获得了博览报刊的机遇,因此文学修养逐渐提高。1952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小说、电影剧本、话剧、戏曲、散文方面都有成果。其中,电影剧本有较大反响,主要有《老兵新传》、《李双双》、《吉鸿昌》、《大河奔流》、《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与李存葆合作)等。在文学创作上,他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小说集主要有《车轮的辙印》、《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春笋集》、《李准小说选》等。
李准引起过强烈反响的小说主要有短篇《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和长篇《黄河东流去》。《不能走那条路》通过宋老定和东山形象的刻画,提出了土改后农民走哪条道路的问题,揭示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矛盾。《李双双小传》通过双双和喜旺夫妇关系的变化,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和精神的风貌。《黄河东流去》通过7户农民悲欢离合的故事,写三十、四十年代黄河流域人民流离失所的逃难生活及其为生存而展开的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
李准的3部代表作是他前后期小说创作风格的显著标志。在“文化大革命”前,他致力于从农村现实生活中及时发现与提炼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和人物。他把揭示农村现实中的新课题和描写农村新人形象,当作小说创作的主要使命。他善于通过典型性的细节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性格冲突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文风洗炼鲜明、平易流畅,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有豫西风味。“文化大革命”后,他的创作风格有了新进展,他遵循生活里是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创作原则,在《黄河东流去》中塑造了徐秋斋等中原农民群象,在民族化方面取得了新成就。李准是把创作眼光着重投向现、当代农村生活的小说家,他的创作是对自己艺术理想的实践。

李准1928~

当代作家。蒙古族。河南孟津人。十五岁开始谋生,种过地,当过学徒、职员和教师。1952年开始写作,次年发表的成名作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后调河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60年发表《李双双小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公道无私,泼辣干练的农村妇女形象,受到读者欢迎,为其代表作,后由他改编为电影剧本《李双双》。1966年以前,除电影文学剧本、戏曲、散文等外,共创作了中短篇小说40多篇,这些作品大都显示了他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粉碎“四人帮”后,创作电影剧本《大河奔流》,根据他人小说改编电影剧本《李自成》(第一部)、《牧马人》等。分别于1979年和1984年出版的上、下集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于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

李准

小说家。生于1928年5月17日。蒙古族,河南省孟津县人。1948年开始写作戏曲剧本和短篇小说。1953年因发表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引起注目。1954年起在河南省文联专事写作。曾任中国作协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主要著作有:《不能走那条路》短篇小说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出版;《老兵新传》电影剧本,《中国电影》1958年第8期;《耕云播雨》电影剧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0年出版;《李双双小传》短篇小说集,作家出版社1961年出版;《李双双》电影剧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出版;《龙马精神》电影剧本,《电影创作》1963年第6期;《大河奔流》电影剧本,《人民电影》1977年5~7期;《黄河东流去》长篇小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上册1979年,下册1985年出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