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四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03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家。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去英国留学,毕业于伯明翰大学。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前中央研究院所长等职。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地质力学创始人。建立了构造体系等一系列地质力学基本概念。运用地质力学观点解释地壳运动,并把这种理论应用到矿藏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领域。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下,相继发现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还发现和研究了中国第四纪冰川活动,奠定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基础。在地震工作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地震预报指明方向。论著很多,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的䗴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质力学方法》、《地震地质》、及《天文·地质·古生物》论文集等。 李四光1889—1971LiSiguang卓越的科学家、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字仲揆,湖北黄冈人。他在青年时代,目睹长江中往来的船只都是外国的,便决心想学造船,希望看到在大江中来往的是我们中国船。后来他想到造船需要大量钢铁,而钢铁需要从矿产中来,于是改学地质。后来一直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地质及地质力学等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26年,英国伯明翰大学为了表彰他当时所做出的贡献,特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在地质学理论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创立了地质力学。他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并建立了 “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又根据构造体系形成特点提出矿产和石油分布的规律,以后找矿和找油的事实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参阅“地质力学”条)。在地震地质方面,他强调地质构造的活动性和地应力的变化与地震发生的关系,指明地震预报的方向。他还对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在第四纪曾发生过冰川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在目前对此问题仍存在不同的见解。主要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中国北部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天文、地质、古生物》(文集)等。解放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由于李四光一生在学术上所做的贡献,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崇高品格,党和国家给予高度评价,称他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 李四光1889—1971Lisiguang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字仲揆。湖北黄冈人。他的一生一直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他创立了地质力学,用力学的观点探索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 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大庆、大港、胜利油田的相继开发,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在强调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 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方向。主要著作有《地球表面形像变迁的主因》、《地质力学概论》、《中国地质学》、《中国地质大陆运动》、《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 等。 李四光1889—1971Li siguang字仲揆,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镇人,蒙古族。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日语和造船。1905年8月13日会见孙中山,并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六年后回国,先在武昌一所工业学校任教师。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任命南京临时政府特派汉口建筑筹备委员、湖北军政实业部长。1912年被派往英国官费留学,先入伯明翰大学预科,又学习一年采矿,继而改学地质,1919年获硕士学位。同年暑期,赴法国、德国、瑞士考察。导师鲍尔敦想留他在英国工作,但他决意回国。1920年应蔡元培的邀请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后任系主任。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27年他在上海筹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并任所长。1933年他筹建武汉大学,1934年应英国科学界的邀请,先后在英国八所大学讲学。1939年他在英国讲学期间用英文写出学术著作《中国地质学》,获得很高国际声誉。1948年他出国参加了第18届国际地质会议,并留在英国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排除了重重阻挠和困难,于1950年5月回到了祖国。李四光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1958年以69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社会兼职很多,先后担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李四光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地质力学、古生物、地震地质及冰川的研究上都取得重大成就。1926年他写成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1929年他发表了《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形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的论文,把地质力学的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1939年他完成的《中国地质学》,标志着他在地质力学学说上的成熟。他用力学的观点,观察分析地壳运动的现象,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他把中国地质构造的主要型式分为华夏式构造、东西褶皱带和扭动型式三类。他运用地质力学原理,成功地指导了找矿与探矿工作。1954年他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中国石油前景时说:中国东部的新华夏构造体系,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是一条沉降带,具有很好的储油远景。东北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又是一条沉降带是当前找油比较现实的地区。远景地区是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等。他亲自指导了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石油普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在大庆、东营、大港、任丘都找到了大油田。用这一理论指导找铀、铬、金刚石、煤等都取得重大进展。从60年代初开始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进行地震地质及地震预报的研究。1962年新丰江地震后,他就组织力量研究地震预报的方法。1966年邢台地震后他亲赴现场考察,研究指导地震预报工作,并成功地预报了1967年河间地震。为了京津地区人民的安全,他不顾身体多病,80高龄,多次出野外考察。最后他得出结论,邢台地震后,地应力沿邢台向东北、西南方向集中,因西南有秦岭构造带阻隔,向东北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在冀东的滦县、迁安发生震群的话,可能延续时间长,释放能量也比较大。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造成严重破坏,这时李四光已经去逝5年,但他的论断和预言却被证实。李四光是我国较早研究冰川问题的地质学家。1921年他在太行山东麓发现冰川遗迹,在大同泉口发现冰川U型谷。1937年他在庐山考察,写出《冰期之庐山》的名著,之后在天目山、九华山、北京西山也都发现冰川遗迹,先后发表了《华北晚近冰川作用的遗迹》、《扬子江流域的第四纪冰川》等学术论文。李四光的学术论著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中国北部之科》、《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及《天文·地理·古生物》等代表作。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家。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毕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创立了用地质力学解释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假说。运用力学分析的方法,探索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的规律,创立了地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构造体系”。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开创了一条实现地震预报的途径。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䗴?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和《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四光在地理学上独创中国第四纪冰川学,对庐山保存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庐山冰期的划分。地理学著作有《冰期之庐山》等。参见“地质学”中的“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我国现代地质学家。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早年留学英国,毕业于伯明翰大学,获博士学位。192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兼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论著有《地质力学概论》等。其科技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热爱科学,为真理奋斗。作为我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他说:“真正讲学的精神,大概用一句话可以包括,那就是为真理奋斗。”(《李四光纪念文集》第21页,地质出版社1981年版)又说:“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攻破自然秘密,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光明灿烂的前景,那么他的生活就会是多么丰满、愉快、生动和活泼!”(李四光:《信心百倍,勇往直前》,《中国青年报》1963年1月3日) (二)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他认为:“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李四光:《关于改进构造地质工作的几点意见》, 《地质论评》第23卷第4期,第250页)他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的现象,分析我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驳斥“中国贫油”的谬论,指出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大庆、胜利、大港油田的开发,证明了他的预见。(三)学说服从事实。他一不迷信权威,二不迷信本本,而是尊重事实。他说:“那些大学者、权威不是那么厉害的,什么教授、学说也不是那么严重的,我们还是要拿自己搞出的东西为标准来决定问题,要让他们的学说服从我们的事实”(《李四光纪念文集》第125页,地质出版社1981年版)。 李四光李四光 (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曾在湖北军政府任实业部长。1912年去英国留学,毕业于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解放后曾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兼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主席。被选为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副主席。 李四光1889—1971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者。字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先后留学日本、英国,1950年回国,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他在地质理论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创立了地质力学。他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并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东北、华北平原石油储量丰富的科学预见。根据他的理论相继发现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第二、三、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理、古生物》。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教授。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字仲揆。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先后留学日本、英国, 1950年回国。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用力学研究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规 律,创立地质力学。根据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提出东北、华北平原石油储量丰富的科学预见。根据他的理论相继发现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第二、三、四届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 李四光 李四光李四光 (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曾在湖北军政府任实业部长。1912年去英国留学,毕业于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解放后曾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兼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主席。被选为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副主席。 李四光中国地质学家。蒙古族。生于1889年10月26日。1904年破格选派到日本留学。1905年在日本东京参加了中国同盟会,1910年回国。1913年赴英国留学,寻求“科学救国”之策。1920年,他拒绝了国外的高薪聘用,回国任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写了冰期之庐山,创立了地质力学。1946年,因国内战争,无法进行科研工作。1948年,他以出席英国国际学术会的名义会后暂留英国,1950年回国。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54年起,当选为第1、2、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第1届常务委员,第2、3、4届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9届中央委员。1971年4月29日病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