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大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41 李大钊在伦理思想方面,可概括为四点:第一,批判封建道德,反对纲常名教,揭露孔孟之道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封建礼教的目的,就是锢蔽民智,维持封建统治。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说明了道德的作用,指出“唯物史观的要领,在承认经济的结构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是最重要的”,一切政治、哲学、伦理等“表面构造”,都随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孔夫子的纲常名教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是因为它产生于并服务于封建的经济关系,“现在经济发生了变动,他的学说就根本动摇”。“现代的经济组织,促进劳工阶级的自觉,适合社会的新要求,就产生了‘劳工神圣’的新伦理。”第二,系统地论述了共产主义人生观,批判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揭露了追求“黄金与权势”的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与残酷,提倡 “尊劳主义”的无产阶级道德观,认为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追求幸福的最好办法,就是劳动。第三,论述了个性解放问题。针对当时青年的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个性一共性关系的原理,批判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肯定个性解放的反封建作用的同时,指出个人的解放只有指向一切个性即人类的解放,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第四,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论述了家庭婚姻道德的基本原则,肯定男女平等是爱情婚姻的基础。他的伦理思想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体系。 156 李大钊18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早年受西方教育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1913年于北洋法政学校毕业后赴日留学,组织“神州学会”,参加反袁世凯的民主运动。1916年回国,历任《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教授、《新青年》杂志编辑,创办《每周评论》,宣传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保守派。1919年领导了五四运动。次年在北京大学组织我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国共合作期间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回国后领导反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混战的群众斗争。1927年4月28日被张作霖杀害。著有《李大钊选集》。 109 李大钊他坚信人民创造社会历史。强调“人为之力”,即革命在进化中的重要作用。他宣传唯物史观,认为“经济的生活,是一切生活的根本条件”,“物质和经济可以决定思想、文化、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等等”。主张用唯物史观指导人生,树立 “奋发有为的人生观”。“乐天努力的人生观”、“脚踏实地的人生观”。 李大钊1889-1927Li Dazhao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少年读乡塾,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东渡日本,次年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在日留学期间,曾参加反袁世凯斗争,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潮,研究马克思主义。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经济学教授,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6月,与王光祈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编辑主任。不久又担任《国民》杂志社导师,《新潮》杂志社顾问。12月,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十月革命后,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著名论文,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是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之 一。1919年8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同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作了坚决斗争。1920年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北方各地党团组织的建立都与其有关,与陈独秀有“南陈北李”之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北方区党的负责人,领导北方各地工人运动。1922年8月,参加中共西湖会议。会后会见孙中山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并由孙中山主盟加入国民党,积极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923年6月,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4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五个主席团成员之一,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作出了贡献。会后组建了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和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北方分会,领导北方的国民党工作。1924年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同年冬回到北京。之后,领导了国民会议运动和关税自主运动,并领导了内蒙人民的革命斗争。1925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北方区委书记。1926年领导北京人民开展了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张作霖、吴佩孚和段祺瑞卖国政府的三一八运动。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4月28日英勇就义。遗著编有《李大钊选集》。 李大钊1889—1927Li Dazhao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原名耆年,字寿昌;后改名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李大钊1889—1927Lidazhao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光绪十五年十月六日)。1907年入天津北洋政法学校。1913年留学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1916年5月,为反对袁世凯称帝,毅然中途辍学回国,参加反袁斗争。历任《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辑。7月,在《言志》季刊上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是中国人最早指出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性质不同的文章。接着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文章,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中国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同年12月,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1919年,参加并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作斗争。1920年3月,发起成立北京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翻译和研究马列著作。9月,领导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1月,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办《劳动者》周刊和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负责中共北京地委和北京区委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8月以后,还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领导北方工人运动。根据中央决定,加入国民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促进了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年6月,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回国后,积极领导群众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著作有《李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 李大钊1889—1927Lidazhao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马克思主义思想家,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3年于北洋法政大学毕业后,去日本留学。191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执教。十月革命后,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与胡适等改良主义者进行斗争。积极领导了 “五四”运动,并于1920年在北京组织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1924年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方面,起了积极作用。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 28日在北京就义。遗著编为 《李大钊全集》。 李大钊1889—1927Lidazhao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无产阶级教育家,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曾就读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得友人资助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回国后,担任《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领导由《新青年》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在《晨钟之使命》和《青春》等文中,用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教育青年。针对保皇派尊孔言论发表了《宪法与思想自由》、《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和孔子》一系列文章,坚决反对“尊孔”的教育方针。李大钊历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等,同时还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朝学、中国大学等校授课。他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教育本质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是我国大学讲坛上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教育的著名教授。他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他领导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他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教育的改革必须建立在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为中国教育科学奠定了坚定的科学基础。在他的论述中,对教育的性质、方向和目的任务问题,特别是工农教育有过专门论述。他主张多设立劳动辅导教育机关,使知识阶级要和劳工阶级打成一片,认为只有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才能成一个青春之中国。他的主要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1959)等等。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在《战争与人口问题》、《新纪元》两篇文章中,阐述了其人口思想,是当时批判马尔萨斯主义的重要文献。他指出列强发动侵略往往“以解决己国之人口问题”作借口,是“马氏人口论所授近世侵略家以口实”。他认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使人类“裕如而得养”,使“土地报酬递减之律,亦非绝对不可抗”。马尔萨斯鼓吹人口过多,“则战争等等之灾殃罪恶,将为必然之结果”,是“忘却人类反抗自然之本能”,“隐中人类卑弱之心理,潜滋其贪惰之根性”,而为野心家提供“文饰侵略之材料”。他反对以战争解决人口问题,指出人口问题的合理解决,战争的真正消弭,有赖于社会制度的彻底改造。参见“历史”中的“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十月革命后,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创办《每周评论》,参加和领导了五四运动。1920年9月在北京组织了共产主义小组。中共一大后,负责党在北方区的工作。中共二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帮助孙中山确立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委,主持国民党在北方的工作。同年,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共产国际五大。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就义。遗著有《李大钊选集》。参见“美学”、“伦理学”、“人口学”中的“李大钊”。 李大钊在美学上强调美和劳动、工作、创造在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联系。认为美是自由的显现,自由是美的本质,审美对象应是一个具体的生活境界。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美的问题,是我国现代美学的真正起点。参见“历史”中的“李大钊”。 李大钊中国现代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家。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根源于社会生活之中,明确把道德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道德随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主张真正的婚姻家庭道德是男女平等和两性相爱;强调人生观的作用,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提出“乐天努进的人生观”和共产党人的生死观。参见“历史”中的“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诗人。原名耆年,字寿昌,后改名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3年毕业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后东渡日本,于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在东京参加留日学生会,组织神州学社、丙辰学社,从事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06年回北京,任《晨钟报》总编辑。1918年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1919年与陈独秀等人创办《每周评论》,组织少年中国学会。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并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演讲和论文。又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对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观点进行的批驳。1920年在北京发起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委工作,任北方区委书记兼中国劳动组合部北方部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在建党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起了重要作用,他受中国共产党委托,同孙中山商谈国共合作,帮助他改组国民党,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在领导北京反帝反军阀的三一八示威活动中,被军阀张作霖逮捕,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所作诗文,正义凛然,文风刚劲。 李大钊18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和领导者。字守常。河北乐亭大黑坨村人。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学校学法律。1913年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政治,1916年回国,被聘为《晨钟报》总编辑,1918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并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十月革命后,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与胡适等改良主义者进行斗争。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并于1920年在北京组织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曾当选为第二、三、四届中央委员。1924年代表中共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杀害。遗著编为《李大钊全集》。主要伦理学著作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物质变动与精神变动》和《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以及《青春》、《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作为民主主义者时,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倡导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反对一切迷信,特别是对孔子和孔教的迷信,对封建纲常名教进行了猛烈的冲击,指出封建礼教的目的,就是锢蔽民智,维持封建统治。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坚持经济基础对包括道德在内的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道德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指出“唯物史观的要领,在承认经济的结构对于其他社会学的现象,是最重要的”。一切政治、哲学、伦理等的“表面构造”,都随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李大钊选集》第179、185页)。认为孔夫子的纲常名教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是因为它产生并服务于封建的经济关系。而经济的变化,使封建伦理已成为过时的旧道德了。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成长,我国已经出现了崭新的伦理思想,即“劳工神圣的新伦理”,无产阶级的新道德。在确认经济问题是社会革命的核心的前提下,不否认道德对社会革命有反作用,指出旧思想、旧伦理是阻碍人们奋起反抗的精神枷锁,没有“精神解放”,就不会有解放运动,精神的改造要与物质的改革一致进行。对共产主义人生观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提倡“尊劳主义”,认为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追求幸福的最好办法,就是劳动。反对各种剥削阶级的享乐主义、悲观厌世、盲目乐观的人生观。指出新时代的革命青年,不仅要有崇高的革命理想,而且必须要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新时代的革命青年,决不能以独善其身、洁身自好为满足,而应该以解除人民大众的苦难,谋求人民大众的幸福为己任;新时代的青年必须有“脚踏实地”、“乐天努进”的生活态度。详细论述了个性解放的问题,批判了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他看来,个人与社会是同一事实的两方面。个人与社会并不冲突,而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亦决非矛盾。人的行为必须受客观必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认为一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在肯定个人解放的反封建作用的同时,指出个人的解放只有指向一切个性即人类的解放,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猛烈抨击了封建的婚姻和家庭道德,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婚姻和家庭道德观,大力提倡和支持妇女解放运动。指出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是不道德的,以男子为核心的社会是“半身不遂的社会”,真正的婚姻和家庭必须以男女平等和爱情为基础。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女权运动的进步作用,又指出了它的严重局限,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虚伪、欺骗的一面。认为妇女解放是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才能带来妇女的彻底解放,才能建立起真正合理的婚姻和家庭道德。他最早运用唯物史观,批判了封建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研究了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重大伦理学课题,为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石。他本人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英勇捐躯,时年尚不足38岁,成为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青年的楷模。 李大钊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字守常,生于河北乐亭县农民家庭,父母早逝,就读于永平中学,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经友人资助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回国后,历任北京 《晨钟报》总编辑,《新青年》 杂志编辑,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等。同时还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授课,他是我国大学讲坛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教学的著名教授。 李大钊李大钊 (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开始接触新学,1907年考入北洋政府专门学校。其间怀着忧国忧民思想,写下了 《隐忧篇》 和 《大衰篇》,表达他立志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思想。 李大钊18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留学日本。1916年回国后,历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 《新青年》杂志编辑,发表了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论文,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领导“五四”运动,创办《每周评论》,同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想进行坚决斗争。1920年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中共北方区委工作,任中共第三、第四届中央委员。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为促进国共合作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被杀害。遗著有《李大钊文集》等。 《李大钊》叙事长诗。臧克家著。通过党的创始人、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在不同时期的十几个战斗场面,热情歌颂了烈士伟大而光辉的一生,是建国以来用诗表现革命领袖人物的一种新的开拓性的形式。长诗中,李大钊的形象刻画得十分成功。诗人从多个侧面展现了烈士的生活、性格、作风和斗争精神等,既尊重历史事实,又进行了必要的艺术概括。诗风谨严,诗句流畅质朴,受民歌的影响较大,语言上力求口语化。写于1959年。 李大钊李大钊 (1889—1927),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字守常,生于河北乐亭县农民家庭,父母早逝,就读于水平中学,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经友人资助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回国后,历任北京 《晨钟报》总编辑,《新青年》杂志编辑,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等。同时还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授课,他是我国大学讲坛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教学的著名教授。 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河北省乐亭县人。1889年10月29日生。1907年入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冬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1915年在反对“二十一条”斗争中被推为留日学生总会文牍干事。1916年5月回国,8月任《晨钟报》总编辑。1918年初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同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2月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1919年2月负责改版后的《晨报》副刊。5月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7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是在旧中国大学讲坛上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代表中央指导北方区工作。1922年7月在中共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1923年6月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1月在广州出席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5日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五大。年底任中共北方区委员会书记。1927年4月6日被捕入狱。4月28日牺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