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定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李定国1621—1662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著名将领。字宁宇(又作鸿远、一人、一纯、霖宇、大绥),初名李如靖,别号小尉迟。绥德(今属陕西省)人(又作云南人、江西人、延安人)。崇祯三年(1630年),参加起义军,从张献忠活动,为其养子。顺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建立政权时,为安西将军,监十六营,与刘文秀、艾能奇、孙可望合称四将军。三年,张献忠死后,南下云、贵联明抗清。九年进军广西、湖南,消灭清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东进江西,南下广东,威名大振。十四年与刘文秀一起粉碎孙可望叛乱,初封为晋王。十五年护送永历帝朱由榔向云南转移。康熙元年(1662年)六月十一日病逝于云南。 李定国1621—1662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将领。字宁宇,陕西榆林(一说延安)人。张献忠部将。献忠死后,与孙可望等转入云贵,联明抗清。永历六年(1652年)入广西,克桂林,又入湖南。衡州(今衡阳)一役,斩清帅尼堪。因遭孙可望妒忌,退入广西,再退驻云南,被南明永历帝封为晋王。后因孙可望降清,尽告西南虚实,清军大举南攻。永历十三年(1659年)他于滇西磨盘山设伏,因叛徒泄漏未果。后艰苦转战于西南边疆,终于病死军中。 李定国1621—1662明清之际农民起义领袖。字宁宇。陕西榆林人(一作延安人)。十岁参加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在大西军中有“骁将”之称。献忠死后, 与孙可望等四将军于南明永历元年(1647)率部进入云南,坚持确立联明抗清方针。领导义军转战滇、黔、桂、粤境。六年退回云南,受封为西宁王。十年受封为晋王。十二年清军攻入云南,奉永历帝西走永昌。十三年在滇西磨盘山(在高黎贡山南段,当今腾冲、龙陵间)设伏,因叛徒告密未能成功。后退至孟连、孟艮一带,仅剩几千人马,仍坚持作战于境内外。亲率将士与边疆人民开荒种地,作持久抗战准备。病逝于西双版纳勐腊。自入滇后,其军队由汉、彝、傣、佤等多民族组成。善于使用傣族特有的象战法。军纪严明, 采取平等方式对待少数民族, 因而受各族群众支持爱戴。死后,勐腊等地有祀奉他的“汉王庙”。景线、勐腊均有其墓。 李定国1621—1662明末农民军将领。字鸿远、宁宇,延安(今陕西延安市)人,一说榆林人。张献忠养子,能征善战,在建立大西农民政权中立下功勋。张献忠死后,与孙可望率大西农民军余部入贵州、云南,组织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少数民族,建立西南抗清基地。顺治四年(1647)与孙可望等共称王,建立政权,遣使到永历朝廷,商洽联合抗清。九年,大西军北伐,他率东路直趋桂林,打败清军,逼得孔有德自焚,收复广西。湖南衡州战役,又设伏斩清敬谨亲王尼堪,震动清廷,一度扭转西南抗清战局。但渐被孙可望嫉妒,险遭谋害,致使放弃湖南,折入两广。因郑成功军屡误约期,未能会师攻粤;加之瘟疫流行,连续失利。后被永历朝廷封为晋王。十四年,击败孙可望进攻,继续坚持抗清,保护桂王政权,但西南军事虚实尽为孙可望出卖,故屡遭失败。次年,退出昆明,十九年,得知朱由榔被绞死,遂悲愤而死。 李定国1621~1662明末清初大西农民军领袖之一。字宁宇,又字鸿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