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文公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李文公集》18卷补遗1卷。冯焌光辑《三唐人集》本(光绪本、民国本)。 李文公集十八卷。唐李翱(772—841)撰。李翱谥号为文,后世称为 “李文公”。生平详见 《论语笔解》(辞目)。此书版本较多,据 《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载均为十卷,而陈振孙《书录解题》则称有 “蜀本,分二十卷。”但均散佚不存。此集共十八卷。所录皆文,无诗。前有广西布政使何宜序。集中卷一为赋,卷二一五为文,卷六一八为书,卷九为表疏,卷十为奏议状,卷十一为行状实录,卷十二为碑传,卷十三为碑述,卷十四一十五为墓志,卷十六为祭文,卷十七一十八为杂著。李翱才学虽皆逊韩愈,不能熔铸百氏皆如己出,而立言具有根底。大都温厚和平,俯仰中度,不象李观、刘蜕等人有矜心作意之态。苏舜钦评为“其词不逮韩,而理过于柳。”另外,光绪初冯焌光刻《三唐人集》丛书本,为 《李文公集》十八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首为提要,次为何宜序,黄景夔序,附录有史话、欧阳修读李文一则,卷末有邢让、赵汸、毛晋、全祖望、吴大廷、冯焌光等人跋语。还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三唐人文集》本行世。均为十八卷。 《李文公集》文集。亦称《李翱集》。唐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李翱著。史书所载卷数不一,唐、宋间有 10 卷、20 卷之分,《四库全书》又有《李翱集》18 卷、104 篇之说。《四库提要辨证》称:“《唐书·艺文志》所载《李翱集》实只 10 卷,今《全唐文》收李翱文 108 篇,比《四库全书》多出 4 篇。内容有赋、文、书、疏、奏议、状、实录,以及碑、传、述、墓志、祭文、杂著等。”李翱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复性”。他认为人都有善的本性,恶的起源在于情,“圣人”不以情累性,而“凡人”却相反,因此要进行自我修炼,去情欲,复善性。他和韩愈一样,站在传统儒家的立场上,反对佛教,认为佛教徒不劳而获,浪费了百姓的财力;佛法“乱圣人之礼”,破坏了君臣之礼仪。李翱的文学主张也和韩愈一致,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文章义、礼、文三者并重,但他强调作文要“创意造言,皆不相师”,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古文运动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 李文公集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翱著。《李文公集》又称《李翱集》。史书所载卷数不一,唐、宋间有10卷、20卷之分, 《四库全书》 又有《李翱集》18卷、104篇之说, 近人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说:“唐书艺文志所载《李翱集》实只10卷,今 《全唐文》收李翱文一百零八篇, 比 《四库全书》多出四篇。内容有赋、文、书、疏、奏议、状、实录、以及碑、传、述、墓志、祭文、杂著等。”李翱自幼就“勤于儒学,博雅好古”。少年时曾携文谒见梁肃,得到赏识。25岁与韩愈结识后,便紧随其后并娶韩愈侄女为妾。李翱哲学思想的核心是 “复性”。他认为人都有善的本性,恶的起源在于情, “圣”人不以情累性, 而 “凡人” 却相反, 因此要进行自我 “修炼”,去情欲,复善性。他和韩愈一样,站在传统儒家立场上,反对佛教,认为佛教徒不劳而获,浪费了百姓的财力;佛法 “乱圣人之礼”,破坏了君臣之礼仪。李翱的文学主张也和韩愈一致,比如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文章义、理、文三者应该并重等,但他强调作文要 “创意造言, 皆不相师”,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在古文运动中,有着一定地位和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