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梦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李梦阳1473—1530

明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县)人,后徙河南扶沟。明弘治六年(1493)考中进士,先后任过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与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弘治十四年,他在受命监三关招商时,执法严峻,不避权势,因而受到诬告,被陷下狱。十八年应诏上疏,写了《上孝宗皇帝书稿》,犯颜直谏,提出当时足以动摇明王朝的“二病”、“三害”、“六渐”。武宗时,因代尚书韩文起草弹劾刘瑾的疏稿,被瑾打击免官,不久入狱。后瑾诛,起官江西提学副使,又受到巡按御史江万石的陷害,第四次入狱。出狱后回家闲住。他工诗善文,才思雄鸷,在文学上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浮华、萎弱的“台阁体”,形成了以他与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这是一个复古流派,但对转变当时靡弱的文风,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著有《空同集》。《明史》有传。

李梦阳1473—1530Li Mengyang

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后徙河南扶沟。弘治进士,官户部郎中。弘治十八年,因弹劾“势如翼虎”的张鹤龄,被囚于锦衣狱。正德元年,又因与尚书韩文密谋除掉宦官刘瑾,下狱几死。刘瑾败,复起任原官,迁江西提学副使。
李梦阳在文坛上颇有影响,与何景明齐名,同为前七子的领袖人物。他们在文学上倡导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于扫除台阁体“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文风,起了很大的作用。《明史·文苑传》云:李梦阳与何景明“倡导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但李梦阳盲目尊古,以至对古人句拟字摹,食古不化,不求创新,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成为明代文坛上最受人攻击的人物之一。他的诗作,一般多蹈袭前人,成就不高。但李梦阳关心现实,在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中,也有一些深刻雄健的篇章,如《朝饮马送陈子出塞》、《君马黄》、《空城雀》等。
著有《空同集》。

李梦阳1475—1531

明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后徙河南扶沟。弘治进士,授户部主事。官终江西提学副使。工诗文,尤长七古。论诗反对明初台阁体浮薄华靡的文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说实话,记实事,抒真情。与何景明等互相呼应,形成风气,号称“前七子”。但盲目尊古,作品无独创性。有《空同集》六十六卷。

李梦阳1473—1530

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后迁居河南。出身贫寒,一生道路坎坷,但为人刚毅,不畏强势。弘治十一年(1498)出任户部主事,后迁郎中。因抵制权贵,弹劾恶势力张鹤令,弹劾宦官刘瑾专权而几次坐牢,但坚强不屈。直到刘瑾死后,才得以恢复官职,任江西提学副使。他主张开创新的文风,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与何景明、边贡、徐祯卿、康海、王九思、王廷一起,掀起了一场复古运动,号称“前七子”。其文学复古运动对扭转台阁体虚浮作风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过分强调复古,追求形式,以至于“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对明代诗文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所作诗文大部分一般化,而创作的大量乐府和古诗,有些富有现实意义,且寄寓了作者力求改革的政治理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社会现实,抨击统治者腐败,同情人民疾苦,在艺术上也注重结构、章法。其七律专宗杜甫,善用顿挫倒插之法,也有一些佳剧名作。著有《空同集》66卷。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

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文学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以复古自命,从模拟入手,具体说来,一是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仿效汉魏,近体宗法盛唐。他在《与徐氏论文书》、《缶音集序》中,都表明了这种观点。因此,《明史·文苑传》说:“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二是主张严守古法,模拟形式。他认为古人作品,无论篇章结构,语言修辞,音调格律,都有不变的法式。只要严格遵守这种法则,在形式上刻意摹仿,就可追步古人的格调,使作品取得同于古人的成就。就此,他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述:“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谐音度。如方圆之于规矩,古人用之,非自作之,实天生之也。今人法式古人,非法式古人也,实物之自则也”(《答周子书》)、“是以古之文者,一挥而众善具了。然其翕顿挫,尺尺而寸寸之,未始无法也,所谓圆规而方矩者也。”(《驳何氏论文书》)
李梦阳与同为前七子领袖的何景明,复古的基本观点相同,但在拟古的具体方法上意见不一,有过激烈的争论。何景明有《与李空同论诗书》,李梦阳有《驳何氏论文书》、《再与何氏书》。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李梦阳的拟古,提倡句模字拟,强调“开阖照应,倒插顿挫”的成法,要“刻意古范”,“独守尺寸”;而何景明则主张拟古要“领会神情”,“不仿痕迹”,做到“达岸舍筏,以有求似”,最终不露模拟痕迹。何景明的批评触及了李梦阳的要害,指出了他拟古主张的弊病。然而李梦阳并不接受意见,反责备何是“入室操戈”,并进行反复辩论,还指斥何的作品。二人之争,不免意气用事,且有自立门户、争霸文坛之意,但也推动了李梦阳以后的自我反省。
李梦阳复古的文学主张为当时许多文人所接受,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文学复古运动,李、何与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等七人是骨干。李梦阳首倡复古,使天下复知有古书,使人们注意汉魏盛唐诗歌。这对廓清台阁体的文风,抵制八股文的影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复古主张,对后人影响巨大。前七子成为后七子的先导文学复古运动自此在明代延续达百年之久。


李梦阳1473—1530

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 人,后徙南扶沟。弘治六年(1493)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迁郎中。因代尚出韩文章奏劾权阉刘瑾,被下狱。以气节名于当世。瑾败,起任江西提学副使。又因事罢官。为人刚毅,不畏权势。论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有明显的贵古贱今的复古、拟古主义倾向,是“前七子”复古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主张虽有复古的倾向,但在“台阁体”和八股文统治文坛的形势下,这些主张又提醒人们除此之外还有传统的优秀文学,从而为文坛摆脱“台阁体”和八股文的不良影响起了积极的作用。李诗风格雄浑,虽力主摹拟盛唐,失之偏颇但仍有不少关心民生、反映社会的佳作。

李梦阳1472~1529或1473~1530

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后徙居河南扶沟(一说开封)。弘治进士,官户部郎中等职,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曾一度下狱。瑾败,起任江西提学副使,后以事夺职,卒于家。有《空同集》。工诗能文,反对“台阁体”,提倡文学复古,力主“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何景明并为当时文坛领袖,为“前七子”之一。所作诗文雄深雅健,注重形象性,有实录精神,惟刻意模古,遂多流入肤廓。晚年始悟平生创作之非,自叹“予之诗非真”,“出之情寡而工之词多者也”。

李梦阳1472~1529

初名莘,字献吉,庆阳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出身寒微, 迁居开封。11岁开始读书,弘治六年(1493年)中陕西乡试第一名,次年中进士,拜户部主事。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为人犟直, 屡遭诬陷, 先后5次入狱。十八年 (1505年)应诏起草 《上孝宗皇帝书稿》,提出时政存在的两大弊病、三大危害和导致社会混乱的六条原因,即“二病”、“三害”、“六渐”共5千余言。恳请皇上倾听谏言,整饬纲纪,惩治宦奸,选拔廉直,奖励忠鲠,扭转法不治罪,官不奉职,兵不忠勇,民不秉耒的局面。武宗继位,进户部郎中。弹刻刘谨等“八虎”。刘谨伏诛后,任江西提学副使,振兴古学、变旧习。因怒鞭淮王校卫,再次入狱。何景明鼎力相救,万余名生员为之讼冤,得以免死,贬为庶民,归家闲居。治园池,招宾客,时常与侠少射猎为乐, 自号空同子,声名震于海内。梦阳才思雄鸷,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康海、何景明、王九思等号十才子。在明代文坛发动复古运动,成为“前七子”的领袖。一生著述甚富,仅诗歌即有2 100余首。其诗气势磅溥,雄浑健拔,风味盎然;散文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著有《空同集》66卷行世。卒后弟子私谥 “文毅”。

李梦阳1472~1529

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人,后迁居河南扶沟。弘治(1488年~1505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后又任江西提学副使。他针对当时社会流行虚浮的台阁体,提出复古的文学主张,对当时华靡的文风起了一定的转变作用。他与何景明等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团,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号称前七子。谓汉后无文,唐后无诗。但由于过分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完全从形式上摹仿,可以说与八股异曲同工,形成不良风气。其诗刻意仿古,缺乏真情实感,专从字句上摹拟古人。但也有少数好的作品。晚年认识到民歌的自然纯朴,谓已作非“真诗”。有《空同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