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32 李渔1611—1679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小说家。字笠鸿,一字谪凡,后字笠翁,号觉世裨官、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人。明诸生,屡试未第,入清后,曾开设芥子园书铺,刻售图书。后组织以姬妾为主要演员的家庭剧团,漫游四方,奔走权贵之门,演出自编自导的戏曲。著述极多,有《笠翁十种曲》等戏曲18种;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记》,对后世影响极大;小说《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肉蒲团》等;另有诗文集《笠翁一家言》。今人有 《李渔全集》。 200 李渔1610—1680清代戏曲家。本名仙侣,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翁,自号湖上笠翁、新亭樵客等。浙江兰溪人。30岁前屡试不第。弘光元年(1645),曾作幕宾。顺治五年(1648)以后移家杭州,卖文为活。戏曲作品与小说多写于此时,顺至十四年(1657)左右迁居金陵,结交吴伟业、尤侗等人,往来唱和。开设“芥子园”书铺,出版、编写书籍,并在家组织戏班,组织排演。后周游全国各地,并于康熙十六年(1677) 迁回杭州,3年后去世。 李渔1611—约1679Li Yu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字笠鸿,一字谪凡,号笠翁、湖上笠翁,兰溪(今浙江兰溪)人。明代考过秀才,虽应乡试,却无所成。顺治六、七年间迁居杭州,除继续写诗著文,开始以主要精力从事创作小说和戏曲。顺治十四年,从杭州移家南京,从事著述,营建了别具一格的别业芥子园,刻售书画。又组织了以姬妾为主要演员的家庭戏班,并带这个戏班到处献艺,积累了丰富的戏曲演出经验。晚年又迁回杭州西湖,直到病逝。 李渔1611—1679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湖上笠翁,浙江兰溪人。明代时考过秀才,虽应乡试,却无所成。顺治六、七年间迁居杭州,除继续写诗著文,开始以主要精力从事创作小说和戏曲。顺治十四年,从杭州移居南京,营建了别具一格的别业芥子园,刻售书画。又组织了以姬妾为主要演员的家庭戏班,并带着这个戏班到各地达官贵人门下演出,积累了丰富的戏曲演出经验。晚年又迁回杭州,直到病逝。著有《闲情偶寄》,包括戏剧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点,特别是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戏曲理论。创作剧本现存 《风筝误》、《蜃中楼》、《玉搔头》、《比目鱼》等十八种,常见的为《笠翁十种曲》,这些剧作题材新颖,情节离奇,细针密线,结构紧凑,大都为滑稽剧和风情剧,思想庸俗。李渔的小说,以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为代表,作品多写才子佳人、男女爱情故事,情节离奇曲折,间有庸俗描写。 李渔字笠翁,钱塘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是一位兼擅绘画、词曲、小说、戏剧、造园的文人。平生漫游四方,遍览各地名园胜景。他颇以自己能作为造园家而自豪,“往往在烟霞竹石间,泉石经纶,绰有余裕”。先后在江南、北京为人规划设计园林多处、晚年定居北京,为自己营造“芥子园”。他在南京有一所别业,也叫 “芥子园”。他所作《一家言》中的第四卷即建筑和造园的理论。 李渔1610—1680Liyu清代戏曲家,字笠翁,号天徒,别署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浙江兰溪人。青年时期几次乡试,均落第。顺治十四年(1657)迁居金陵(今南京),结交吴伟业、尤侗、王士祯、周亮工等社会名流,同他们有唱和之作。晚年自蓄家姬,携至各地献艺,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康熙十九年 (1680), 李渔卒于杭州,葬于西湖方家峪外莲花峰。李渔生平著述甚丰,作有传奇《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内容多是才子佳人、婚姻爱情,情节偏于巧合,趣味不甚高雅。此外, 还有诗文集 《一家言》, 小说《织锦回文传》,短篇小说集《十二楼》、《无声戏》,编辑《芥子园画谱初集》、《资治新书》等。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闲情偶记》,分词曲部和演习部。词曲部共分六章,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各方面论述戏曲创作。他意识到戏曲文学的特殊性, 提出了 “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结构上的主张, 对曲文、宾白提出“重机趣”、“贵显浅”、“忌填塞”、“声务铿锵”等要求。他强调戏曲取材的创新,认为“窠臼不脱,语难填词”。演习部从导演学的角度,论述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等戏曲表演方面的若干问题。李渔将剧本以外的有关演出艺术称为“登场之道”,并主张在表演上求“自然”:音律上“恪守词韵”,“凛遵曲谱”;科诨上“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等。总之,李渔的编剧理论是密切结合舞台演出实际的;他关于“登场之道”的初步系统化总结,是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突破;他的理论概括和表达形式,自成体系,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李渔1610~1680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字笠鸿,一字谪凡,号湖上笠翁。浙江兰溪人。明末考取过秀才,但未中举,入清后再未应试做官。41岁移居杭州,以卖文刻书为生。后又迁南京居住。他开办了芥子园书铺,刻售图书,又组织以姬妾为主要演员的家庭剧团,在达官贵人府第演出自编自导的戏曲,时人以倡优视之。晚年生活境况困窘,再度迁居杭州,终老死去。李渔一生著作有《笠翁十种曲》,即《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巧团圆》、《凰求凤》、《意中缘》、《玉搔头》;小说有 《无声戏》(又名 《连城璧》)、《十二楼》、《回文传》、《肉蒲团》等。杂著 《闲情偶寄》和诗文集 《笠翁一家言》等。李渔戏曲大都为滑稽剧和风情剧,且多情趣低下。小说大都取材于当时社会生活,但亦多格调低下、思想陈腐之病。李渔在戏曲理论方面取得杰出成就。《闲情偶寄》之《词曲部》、《演习部》实为戏曲理论专著。对戏曲的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以及表演作了精彩的论述,把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李渔在戏剧美学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戏剧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不同特点,对戏剧本身的审美特性作了深刻的阐发。重视戏剧的情感力量,追求戏剧艺术的整体美。认为艺术应“贵自然”、“求新变”。参见“艺术”中的“李渔”。 李渔见“艺术”中的“李渔”。 李渔1611—1680清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笠翁,又名笠鸿、谪凡,浙江兰溪人。家设戏班,携至各处献艺。作有传奇《风筝误》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等。戏曲理论见于《闲情偶寄》,汲取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并有所丰富和发展。参见“文学”、“美学”中的“李渔”。 李渔1611—约1679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字笠鸿、谪凡,号湖上笠翁。原籍兰谿(今浙江),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出身富有,清兵入浙后,家道衰落,移居杭州,后又迁至南京,从事著述并刻售图书,还组织家庭剧团在达官贵人家中演出自编自导的戏曲。他所著的剧本有《笠翁十种曲》、《比目鱼》、《蜃中楼》等多种,其中大都为滑稽剧和风情剧,有的情趣低下。李渔的小说大都取材于当时社会生活。李渔在戏曲理论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在编剧技巧上作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述,要求编剧之时“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他充分认识到戏剧结构在剧本创作中的重要性。在编剧技巧上提出了许多新经验,推进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发展。 李渔1611—约1679本名仙侣,号天徒,后改名涣,字笠鸿、谪凡,号笠翁。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义、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人。清戏曲家。也从事诗、词、杂著编选。于戏曲理论和造园艺术深有研究。其文艺伦理思想,主要见于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和戏曲创作之中。著有传奇《风筝误》、 《怜香伴》、《奈何天》、《比目鱼》、《凤求凰》等,合称《笠翁十种曲》,短篇小说集《十二楼》、《无声戏》、《回文传》等,此外还有《笠翁论古》、《千古奇闻》、《诗韵》、《词韵》。他用“忠孝节义”规范戏曲的内容,“思借戏场维节义”。在《闲情偶寄》的凡例中点明自己的写作宗旨为点缀太平、崇尚俭朴、规正风俗、警惕人心,即从事劝惩教化。但他是“纯以劝惩之心,又不标劝惩之目”。李渔揭露了“官兵不如贼”的事实(“兵括贼所遗,贼享兵之利。”)和狱门的黑暗:“要进狱门,先要吃一付洗心汤,把良心洗去。要烧一份告天纸,把天理告辞”(《连城璧》第二回)。认为世上“讲公道”的,“除非是贫穷下贱之人里面或者还有几个”(《连城璧》第三回)。 “人之孝心,大半丧于膏梁纨绔”,“只有贫穷之辈”“生出的儿子,倒有些孝意”。他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其中有妓女、倡优和奴婢,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受尽屈辱和欺凌。但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寻找理想的伴侣,大胆地同恶势力和旧习俗抗争,甚至不惜以身殉情,表现了优美的灵魂和高尚的品质。作者对这些地位卑微、处境屈辱,具有叛逆性格的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注意到封建社会在男女性爱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道德标准:“女戒淫邪,男恕风流”,男女是不平等的。他的道德同情在妇女一边。为达到劝惩目的,他采用典型化的手法:“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封建时代,有人说李渔是个混迹于风月场中的有文无行、可嗤可鄙的人物,“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也。”“不为经国之大业,而为破道之小言。”今人又有说他宣传的是鲜明的封建礼教观点。实际上,作为大戏曲家的李渔,既有“破道”的一面,又有“卫道”的一面,其伦理思想有着内在的矛盾性。 李渔李渔1611—约1679字笠鸿、谪凡,号笠翁,兰溪(今属浙江)人。明代曾考取秀才,入清未应试做官。文学成就主要在戏曲和戏曲理论,又作小说,多写才子佳人。散文亦佳,文间每杂以诙谑滑稽,故不为正统派所重。其诗文见《笠翁一家言》,并有杂著《闲情偶寄》等。 李渔1963~桃江人。湖南省轻工业专科学校工艺系毕业。任湖南省包装进出口公司设计人员,副经理兼设计师、摄影师,进出口商品包装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深圳芙蓉形象设计公司总经理兼总监,深圳市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联合国包装组织(WPO)会员。他于1988年设计出“黄龙玉液、湖之酒”包装,获“世界之星”最高荣誉奖。先后四次获得“世界之星”包装设计大奖。1995年第四次获得世界包装领域的最高荣誉奖。 李渔清初戏曲作家。浙江兰溪人。1611年生于江苏如皋。1680年去世。幼年时,家庭生活优裕,后家道中落,始投身于文坛,明末曾2次应乡试,皆不第。作有传奇《玉搔头》(又名《万年欢》)、《风筝误》、《意中缘》等16种,遍行坊间的有10种,称《笠翁十种曲》,思想内容较平庸。戏曲理论远比他的剧作更受人们重视,主要见于《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的一部分。此外还有:文集6卷、诗集3卷、词1卷,及短篇小说《无声戏》、《十二楼》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