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李绅772—846Li Shen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毫州谯县(今安微毫县),后迁家无锡(今属江苏)。元和进士。历官校书郎、国子助教等职。后出为淮南节度使。 李绅772—846Lishen) 唐代诗人。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元和元年(806)进士。历任校书郎、翰林学士、淮南节度使、宰相等职。李绅与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他是第一个有意识以“新体乐府”相标榜的作家,并先于元、白写下了《新体乐府》20首(已佚),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其《古风》(一题作《悯农》)二首,笔锋犀利,概括力强,语言明白晓畅,为久传不衰之名作。其自编诗集为《追昔游集》,用各种诗体追叙平生之遭遇和游历,抒发自己的怀旧之情和盛衰之感,亦有不少写景之作,《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舂容恬雅,无雕琢细碎之习,其格究在晚唐诸人刻画纤巧之上”。《全唐诗》 录其诗四卷, 约130首左右。 李绅772—846唐诗人。字公垂。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拜相,出为淮南节度使。与白居易、元稹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参与者。有《乐府新题》20首,已失传。其《悯农》诗2首,铸为格言,传诵不衰。《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李绅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时称李二十。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祖籍毫州谯县(今安徽毫县)。六岁丧父,由母教授经义。元和元年(806)进士,历任校书郎、右拾遗、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敬宗初立,贬为端州司马,后赦,任江州长史,滁州、寿州刺史、宣武节度使。会昌二年(842)入朝,拜尚书右仆射,封赵郡公。后复出为淮南节度使,卒于任所。谥文肃。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一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所作诗大多亡佚,《悯农》诗流传最广。《全唐文》收绅文11篇。 李绅772~846字公垂,唐亳州人。其父李晤曾任金坛、乌程、晋陵县令。6岁父卒,后寄居无锡。元和(806~820)间中进士,擢翰林学士。穆宗召为右拾遗、户部侍郎。敬宗时,曾因触怒权贵李逢吉入狱,贬为端州司马,迁滁、寿二州刺史。武宗时,累官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宰相。善诗,曾作《新题乐府》20首,深受元稹、白居易赞赏。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诗哙炙人口。今存《追昔游诗》3卷。《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卒赠太尉,谥文肃。 李绅772—846字公垂,亳州人。唐代诗人。绅六岁而孤,母躬授之学。为文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二十五岁西游长安,结识元稹、白居易。元和初,擢进士第,补国子助教。镇海节度使李锜爱其才华,使掌书记。李锜谋反,因拒绝为其起草文书被囚狱中。元和三年(808)后历任校书郎、山南观察判官、右拾遗、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御史中丞。被权臣李逢吉诬陷,贬为端州司马,旋改为江州长史,后历任滁、寿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河南尹、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等职。唐武宗即位后,拜李绅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封赵郡公。会昌四年(844),出任淮南节度使。两年后卒。赠太尉,谥文肃。作有《乐府新题》二十首,惜已失传。今存《悯农》诗二首,脍炙人口。另有《莺莺歌》,见《西厢记诸宫调》。《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历任右拾遗、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端州司马、浙东观察使、河南尹、宣武节度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今存《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曾于新乐府运动前作《新题乐府二十首》,惜佚失不传。《追昔游诗》作于晚年,内容多为对生平宦海生涯的追述,格调比较平庸。其传世名篇是他早年所作的《悯农》 (一名《古风》)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浅显俚俗的语言,精练地概括了农夫艰辛的劳动及劳而不获的惨景,凝练警策,传诵最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