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李翱772—836唐散文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贞元十四(798)年进士及第。初任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元和中任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后历任郎州刺史、礼部郎中、庐州刺史、中书舍人、郑州刺史、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潭州刺史、刑部侍郎、户部侍郎等,官终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死后谥曰 “文”,世称李文公。他是韩愈侄婿,从学于韩。散文《杨烈妇传》、《高愍女碑》平易畅达。《南来录》开日记体游记先河。《答朱载言书》等文论著作,强调文以明道,力主创新,反对因袭。今存明刊本《李文公文集》18卷,《全唐诗》收录其诗7首。两《唐书》有传。 102 李翱吸取了佛家的学说,提出了性善情恶论,建立起以性命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认为性是纯粹至善的,是天赋予的,情是 “有善有不善” 的,“情之动”便是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本质上是动的,所以情是恶的,这种性善情恶论是一种禁欲主义的人性论,实际上是开创了宋明理学理欲对立说的先端。在性与情的关系上,认为情是性所产生的,性由情得以明,“无性则情无所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而要“由情以明”,必须达到一种“寂然不动”的境界,即“诚”的境界,也就是人性的复性,天人合一的境界。要“复性”必须做到“弗虑弗思,情则不生”的 “正思”境界,再由 “正思”的 “动静不息”到“本无有思”的“动静皆离”的“至诚”境界。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上,主张“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看到了道德对治国的作用。 059 李翱772—841唐代哲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赵郡人。官至山东南道节度使。谥文。他依据《中庸》有关性命的理论,提出“复性说”,认为“性无不善”,“人之所以感其性者情也”主张“百性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去情复性之道在于“循礼而动”,“忘嗜欲”,做到“弗思弗虑,情则不生”,臻于“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以至于“至诚”的圣人境界。其复性说为宋代道学的人性论准备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实为宋明理学之先驱。在政治上以卫孔孟之道为己任,认为“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矣”。反对过分榨取劳动人民,认为 “人皆知重敛之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也”。其著作有《李文公集》.主要哲学著作为《复性书》。 李翱772—836唐散文家、哲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贞元进士,历官史馆修撰、庐州刺史、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文。为韩门大弟子,积极参加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论文强调“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文、理、义三者兼并”,对唐、宋古文运动颇多影响。其文平易流畅。所作《来南录》,开日记体游记散文先声。所撰《复性书》,提出用“正思”,消灭“情”,对宋代理学有一定影响。有《李文公集》十卷。 李翱772—841唐伦理思想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官至节度使。揉合儒佛,著《复性书》,提出性善情恶说的人性论。著作有《李文公集》。参见“性善情恶说”。 李翱772—841唐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历官国子博士、庐州刺史、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山南东道节度使。早年家贫,曾从韩愈学古文,“辞致浑厚,见推当时”。在伦理思想上,崇尚儒家伦理,自诩“吾之道非一家之道,是古圣人所由之道也”,“吾之道明,则尧舜文武之道未绝于世也”(《答侯高第二书)。认为这个道就是儒家伦理纲常,“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答朱载言书》)。提出“性善情恶”说。认为“人之性皆善”,“性无不善”,“如不善者非性”(《复性书》)。恶在于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情既昏,性斯匿也”(同上书)。圣凡之别在于圣人能保持先天的本性,百姓则为七情所惑。只有清除情欲,才能达到“复性”为“圣人”。复性的修养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使心进入一种“无虑无思”的虚静境界,“弗虑弗思情则不生”(同上书)。使“思无邪”就可离情,故又称为“正思”。第二阶段是进入绝对静止的境界,亦即“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的“至诚”境界,“寂然不动,是至诚也”,这种“至诚”的圣人境界,“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同上书)。最后达到情性两忘,“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复性的圣人之情“中于节”即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于此可见其是用佛教的修养方法来修养儒家的心性。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提出“能复制度兴太平者,文德也”,“非文德不能以致太平”(李文公集·论事疏表》)。看到道德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有土地者有仁义”(《李文公集·平赋书》)。“公私皆足,人既富,然后可以服教化”(同上书)。其伦理思想对宋明理学有重要影响。主要著作编为《李文公集》,其中《复性书》是其代表作。 李翱李翱772—836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人,一说赵郡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参加者。在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上,受韩愈影响而与韩愈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首先,对古文与古道的关系,他也是因好古道而好古文,所谓“道”,他也指儒家传统的“尧、舜、文、武、孔子之道”(《答侯高第二书》)。其次,由于“道”必须由“文”表明,因此,他也重视文。这些都是韩愈美学思想的正传。 李翱772——836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一说河北赵郡(今河北赵县)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授校书郎,三迁为京兆府司录参军。元和(805—820)初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再迁考功员外郎,因李景俭之贬,除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元和末为礼部郎中,面折宰相李逢吉之过,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刺史,有政绩。大和(827—835)时为谏议大夫,知制诰、中书舍人,历任郑州刺史,桂管湖南观察使,刑、户二部侍郎。后充山南东道节度使,时称李襄阳。卒于镇,赐谥文,世称李文公。李翱从韩愈学古文,主张“儒家立行为本,立言为表”,应“先仁义而后文章”,与韩柳所论,如出一辙。其重道轻文之倾向,上承孔子“有德者必有言”,下启宋代理学家“道至则文自工”之风。其文详而不冗,简而不略,辞致浑厚,古茂严正。唐人赞其文“激清教义,焕于史氏”,宋人评其文有欧阳修之态。大多数文如《杨烈妇传》、《高愍女碑》、《韩吏部行状》等平实流畅,富有感情色彩,发展了韩文平易的一面,因而见重于当时,曾被列入唐宋十大家之列。李氏自评也甚高,称愈为兄为友,不自居于弟子之列。有《李文公集》,又有《论语笔解》、《五木经》传于世。 李翱李翱(772—841 年)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人。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写文章注重气质。25岁时,在汴州与韩愈相识。从此,追随韩愈勤奋学习,博学有才,并娶韩愈侄女为妻。与韩愈经常在一起,谈文论学,写作古文,维护儒道,反对佛老,发表文学主见,积极倡导古文运动。贞元十四年(798 年),李翱中进士,初任授书郎,后三迁至京兆府司参军。宪宗元和初年,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提出“指事载功,则贤不肖易见”,然后“可以传言后世矣”的治史观点。元和十五年(820 年),李翱任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李翱性格耿直,议论无所避忌。权贵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因“仕不得显官”。谏议大夫李景俭一度“举翱自代”,后因李景俭贬黜,李翱降任朗州刺史。后李景俭复职,朝廷召李翱为礼部郎中。但其重振朝纲的抱负无法实现,郁愤无处发泄,便去见宰相李逢吉,当面指责其过失。但李逢吉并未计较李翱的言行,还上奏让李翱担任庐州刺史。李翱到庐州后,正值旱灾严重,逃亡人数达万人,官吏们大量抢购田屋,以获取暴利。倾家荡产的人家,仍要照旧交纳赋税。李翱下令“以田占租”,不得隐瞒。收缴大户豪门钱物,赈济百姓。大和初年,李翱入朝担任谏议大夫、知制诰。大和三年(829 年),改中书舍人。不久,又出任郑州刺史。后改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等职。大和八年(834 年),被征召为刑部侍郎,后转为户部侍郎,检校户部尚书、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会昌元年(841 年)卒。谥为“文”,世称李文公。李翱主张文章要义、理、文三者并重, “文以载道”是他文学主体的核心。著有《李文公集》。 李翱772—841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 (今某肃秦安东) 人。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质。贞元十四年 (798) 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元和 (806—820) 初,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十五年 (820) 授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长庆元年 (821) 出为朗州刺史。因故汉樊陂,开渠灌溉农田千一百顷,名曰 “考功堰”。大和七年 (833),授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哲学上受佛教影响很深。所著《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情由性而生,则有善有不善,只有用 “正思” 的方法,消灭邪恶之情,才能达到复性的目的,成为圣人。尝从韩愈学古文,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李翱774~837字习之,陇西狄道(今临洮)人。唐贞元十四年(798年)中进士,任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强调史官记事真实,方可传信后世。上兴复太平疏,提出:用忠正而不疑;屏邪佞而不迩;改税法,不督钱而纳布帛;绝进献,宽百姓租赋;厚边兵,以制蕃戎侵盗。迁考功员外郎。历朗州刺史、礼部郎中、庐州刺史。调入朝中任谏议大夫,知制诰,改中书舍人。后历任桂管湖南观察使, 山南东道节度使。卒于镇所,谥曰 “文”,称“李文公”。翱早年从师于著名古文家梁肃,后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是最著名的唐代古文派学者之一。著有 《李文公集》18卷, 与韩愈合著 《论语笔解》 2卷。 李翱772~841唐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历任国子博士、户部侍郎、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著有《复性论》,糅合儒佛,以《中庸》为依据,“以佛理证心”,用佛教的方法来修养儒家的心性。认为人性天生是善的,“情由性而生”,“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用“正思”消灭邪恶的“情”,达到“复性”为“圣人”。是宋明理学的先驱者,曾师从韩愈学习古文,是古文运动的参加者,文学主张和韩愈大体相同,后人常以韩李并称。文风平易,辞致浑厚,见推当时。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著作有《李文公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