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李雄金将领。大安年间,募兵抗蒙,完颜仲元(郭仲元)、完颜阿邻等俱应募。屡战有功。贞祐二年(1214年)正月,乘夜与李英、完颜仲元、郭兴祖等壮士四百九十人冲出被蒙古军包围的中都(今北京),沿西山至佛岩寺,复下山招募抗蒙军民,旬日间得万余人,不时出战,打击蒙军。当成吉思汗亲率蒙军退出居庸关北还之际,已聚兵数万,准备中途邀击,被宣宗诏令所止。 李雄274—334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的建立者。字仲儁,巴西宕渠 (今四川渠县) 賨人,西晋流民起义首领李特的第三子,母罗氏。301年,李特在四川起义,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并攻占了成都小城。任李雄为前将军。李特牺牲后,李雄与叔父李流继续领导战斗。后取得四川青城山大地主,道教首领范长生支持,势力有所扩大。304年,李雄攻下成都,控制了益州。当时李流已死,李雄自称成都王,不久称帝,国号成。以范长生为丞相。史称成汉。李雄304年—334年在位,共三十年。在位初期,政治还较质朴,官吏、服饰不分等级,除晋法律,约法七章。史称李雄为人宽厚,简刑约法,甚得民心。在他统治的三十年中,注意减轻徭役租调,“事少役稀”,“其赋男丁岁谷三斛,女丁半之,户绸绢不过数丈,绵数两”。比西晋的剥削大为减轻。当时天下大乱,而益州却相对安宁,中原人民来此避难的甚多。因而成汉政权力量有所发展,其疆域大体与蜀汉相当。334年六月,李雄生疡于头,旋即病死。时年六十一岁。谥武帝,庙号太宗。葬安都陵 (今四川成都市)。 李雄274—334十六国时期成国的建立者(304—334)。巴氐族。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人,后迁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南)。父李特及叔父李流相继为蜀地流民起义领袖。特及流死,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于晋安二年(公元303年),率军攻克成都。次年,建立政权,称成都王。建兴三年(306年)即皇帝位,用范长生为丞阳,国号大成。 李雄274~334十六国成汉大成皇帝。巴氐族,巴西宕渠 (今渠县东北) 人,后迁略阳临渭 (今甘肃秦安县东南),李特第三子。随父入蜀参加起义军,李特战死,弟李流继称益州牧,李流病死后,雄继任,收集流民重组民军,抗击官兵。晋太安二年 (303年) 七月攻入郫城 (今郫县),年底克成都,逐蜀郡太守罗尚。太安三年 (304年) 十月称成都王。光熙元年 (306年) 六月即皇帝位,国号大成,定都成都。在位31年,其疆域西至汶山、汉嘉、越嶲,东抵巴东,北至汉中,南包括滇东、黔部分地区。治国简刑约法,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兴办学校。时为成汉的全盛时期。 李雄(272—333 年)字仲隽,略阳(今秦安县)人,李特第三子。李雄身高八尺三,年轻时以刚烈而出名。道士刘化曰: “关陇之士皆当南移,李氏子中惟仲有奇表,终为人主。”晋惠帝元康七年(297 年),李雄随其父流移汉州起义,任前将军。李特战死,其第四弟李流与李雄收余部自保,李流为大将军、益州牧。几经攻战,李流病逝,诸将共立李雄为益州牧,建都郫城。李雄派李骧断罗尚军运道,罗尚军大馁委城而夜逃,留牙门罗特守城,罗特开城门投降,李雄遂克成都,于晋惠帝永兴元年称成都王,年号建兴。惠帝光熙元年(306 年)李雄即帝位,改年号太武,国号成。追尊曾祖为巴西桓公,祖为陇西襄王,父为成都景王,后又追尊为景帝。李雄善于纳谏,并派遣各部将北取汉中,东取巴东,南陷建宁,降越,遂有南中之地,又得汉嘉、涪陵等地。降附者、入质者、朝贡者继之而来。李雄爱人授用,皆得其才。于是,益州渐趋平定。当时,国内大乱,唯独四川成都事少安宁。李雄秉性宽厚,在位三十年,简刑约法。兴办学校,设置史官,政事之暇,手不释卷。事政宽和,赋调轻减,事少役稀,百姓得以富安。其后,李雄不立其子为太子,却立兄李荡之子李班为太子。东晋成帝咸和八年(333 年),李雄病逝,谥为武帝,庙曰太宗。 李雄274—334十六国之一成汉的创建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人, 后迁略阳(治今甘肃秦安县南)。巴氐族。字仲。西晋末蜀地流民起义军领袖李特之子。太安二年(303)嗣父职,率领起义军继续战斗,翌年攻克成都,占据益州(今四川),自称成都王。建兴三年(306),任用当地汉族人范长生辅政,登皇帝位,国号大成。在位三十年,境内较为安定。 李雄宋画家。北海(今潍县)人。工画道释,偏长鬼神,罕有伦比。太宗(976—997)时祗候图画院。太宗一日遍诏籍在院中者,出纨扇令各进所画。雄曰:“臣之技不精于此,所学者不过鬼神,虽三五十尺,亦能为之。”上怒索剑欲诛,雄亦无屈意。俄得释去。后遁还乡曲。北海龙兴寺有画壁,所作《钟馗图》尤为精粹。《图画见闻志》、《圣(宋)朝名画评》、《图绘宝鉴》皆有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