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杜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杜甫712—770

唐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因其十三世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唐初诗人杜审言之孙。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自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前后三次漫游吴越、齐赵、梁宋诸地,结交李白、高适。自天宝五载至十四载,困守长安10年,一度曾居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间虽不断应试、献赋、干谒权贵,终未得到一官半职。“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备尝艰辛,饱受屈辱。但由此而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酷现实,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作。安史乱中,颠沛流离,先陷于长安,后逃至凤翔(今属陕西),谒见肃宗,于至德二载(757)官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乾元元年(758)出为华州(今陕西华阴)司功参军。次年七月弃官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十月至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入蜀,移家成都。其间写有《哀江头》、《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名篇。自上元元年(760)至大历五年(770),先客居巴蜀8年,后流寓荆湘3年。因一度任剑南节度使严武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最后病死于由潭州至岳阳的湘江舟中。其间写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登高》等抒情佳作。杜甫亲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处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关头。其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世号“诗史”。诗情真挚而深厚,爱国爱民,爱生活,爱自然,皆一往情深,故有“情圣”之誉。艺术上形成了“沉郁顿挫”、“律切精深”的独特风格。他的诗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影响至为深远。有《杜工部集》20卷,存诗1400余首。杜集流传最广者,有清人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近人闻一多有《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今人冯至有《杜甫传》。

064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他出身于官僚家庭,祖父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他的家庭有两个特点:一是“奉儒守官”;一是“立功立言”。这种家风对杜甫影响很深。杜甫一生一般分为四个时期。读书与壮游时期(35岁以前),这时期曾东游齐赵,并同李白会面,一起游历汴州、齐州、兖州等地。困守长安时期(35岁—44岁),曾在长安居住10年,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陷贼与为官时期(44岁—48岁),安史之乱中困守长安大半年,后任肃宗朝左拾遗,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归华州途中,将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吏”、“三别”。后又迁同谷、成都。漂泊西南时期 (48岁—59岁),他在成都浣花溪营建了草堂,严武举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离开成都经渝州、忠州到达夔州、岳州、潭州等地。大历五年59岁时,病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即使书写个人情怀,也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诗史”之称。他的诗,面对现实,讽谕时事,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风貌;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品德;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河山、妻子儿女及友人的深沉真挚之情。诗是他的终生事业,他的诗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高超和完美的地步,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自己沉郁顿挫的风格。中唐以后,中国诗歌史上的诗人莫不在某种程度或某种意义上受到他的影响。后世对杜甫集的注释约有百种以上,较通行的有清人钱谦益的《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的 《杜诗详注》,杨伦的 《杜诗镜铨》,浦起龙的《读杜心解》 等。

杜甫712—770Du Fu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他生于文学世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他青少年时代就显露出作诗的天赋。杜甫的一生,从20岁以后可分为四个时期:漫游时期、长安时期、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和漂泊西南时期。他在开元年间,四处漫游,曾与李白、高适等人结交,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后至长安,寓居十年,曾应举,不第,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困苦生活。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移家鄜州,只身奔赴灵武去见唐肃宗,不料途中为叛军所获,押回长安。次年,脱身逃至凤翔,受任为左拾遗。因上疏营救房琯,被贬官,后寓居秦州,又移家成都,依剑南节度使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晚境凄凉,居无定所,往来于长沙、岳阳、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在船上渡过,终因贫病交加,死于湘江的舟中。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他的诗歌,将社会的重大现实与个人的生活遭遇密切结合,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统一,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余年的社会生活,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被称作“诗史”。他并不是用诗笔来客观地叙述历史,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爱憎感情融于笔端,形成杜诗的深刻超群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在长安时期写的《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骄奢淫逸和贫富对立的黑暗现实。特别是后一首,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的社会面貌,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联,震撼人心,成为绝句。安史之乱后,国家陷入灾难深重的战乱之中,杜甫本人身历了这种种苦难,写出了诸如《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以及“三吏”、“三别”等惊心动魄的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顶峰。其中“三吏”、“三别”六首尤为著名,既描绘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严重灾难,又反映了广大百姓为平定战乱而积极参战的爱国精神。在“漂泊西南”时期,他共写了一千余首诗歌,或写景咏怀,或怀古忆旧,或感慨时事,也不乏描写重大社会主题的作品。其主导倾向,仍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情,著名的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秋兴八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杜甫把作诗视为他毕生的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充满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艺术上也精心锤炼,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他的诗歌在内容和形式各方面都富有创造性,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以“时事入诗”,大大扩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他善于驾驭各种体裁,在五言古诗中,他擅长于对社会生活作艺术概括,从大的时代背景到小的言行动作细节,他都能自然传神地加以描述,写得真切动人;他在七言古诗中擅长抒发个人的或沉郁或豪放的情感,表达对社会和政治的见解,如《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他的律诗功力甚深,沉郁顿挫,典丽精工,标志着唐人律诗的最高成就,著名的如《春望》、《春夜喜雨》、《蜀相》、《野老》、《恨别》、《秋兴》、《登高》等。杜诗风格多样,或雄浑奔放,或清新富丽,或平易质朴,或典丽精工,然以沉郁顿挫为主导的风格倾向。杜诗在语言上雅俗并收,尤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及方言入诗,辞警意丰,笔无虚设,精炼稳重,具有高度的表现力。杜甫总结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将它推向顶峰,为后人尊为“诗圣”,对后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有《杜工部集》,存诗1400余首。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今河南省巩县)。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 “裘马清狂” 的生活。天宝五年 (746年),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时,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年),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在成都浣花溪畔。在川期间,他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 (765年),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 (768年),携家出峡,漂泊在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的途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歌,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遭遇紧密结合的产物,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也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的统一,被后人称为“诗史”。他在长安时写的《丽人行》、《兵车行》、《赴奉先咏怀》等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骄奢淫逸和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安史之乱后,杜甫历尽苦难,写下了《春望》、《北征》、《洗兵马》及“三吏”、“三别”等惊心动魄的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顶峰。在漂泊西南时,他共写了一千余首诗歌,或写景咏怀,或怀古忆旧,或感慨时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等,都是这个时期著名的诗作。杜甫把作诗视为他毕生的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充满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艺术上也精心锤炼,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或雄浑奔放,或清新富丽,或平易质朴,或典丽精工;其诗歌语言,雅俗并收,辞警意丰,笔无虚设,精练稳重,具有高度的表现力。杜甫总结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将它推向顶峰,故有“诗圣”的美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杜甫7—770Dupu

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先后游历了很多地方。想凭借自己的才学为朝廷所用,实现儒家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寓居长安近十年却未找到出路。生活的艰辛和失意使他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和体察人民的痛苦,对当时政治的黑暗有了较深的认识。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沦为难民,饱尝了逃亡流离的苦难,以后做过几任官,但都不得志。晚年携家离蜀,病死途中。杜甫一生大部分在困苦、忧伤中度过。他的诗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多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景。感情真挚细腻,语言精炼形象,风格沉郁雄浑,朴实无华的现实主义态度是杜甫诗篇的艺术特色。在安史之乱前,杜甫已写了不少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矛盾的诗篇,如《兵车行》、《前出塞》、《丽人行》等。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这时期他的一系列著名的诗作,如组诗:《三吏》、《三别》,都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他的诗不仅揭示了唐代封建社会的种种复杂矛盾,也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从强盛到衰落的历史,因此被称为“诗史”。杜甫诗作保存下来的有1 400余首,许多名篇至今为人传诵,历史上享有“诗圣”的称誉。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作品中流露出较浓厚的“忠君”思想。著有《杜工部》集20卷。


杜甫712—770Dufu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出生于河南省巩县。其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杜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且年轻时就抱有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从20岁起又经历了为期十多年的“壮游”生活,和李白、高适等交游,为其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35岁入长安求官,但进取无门,困守长安十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亲自看到了时局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也亲尝了战乱的不幸。在他任左拾遗期间,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斥逐,后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后,携家漂泊四川,在成都,又在严武幕中任过短期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最后又漂泊湖南一带,贫病交加而卒。杜甫的思想源于儒家, “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身世飘零而始终胸怀济世之志,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自己的诗笔艺术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杜甫现存诗1 450余首, 内容博大精深。他怀着 “致君尧舜上”的赤诚之心,对统治者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批评和揭露,《丽人行》等揭露了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能;《兵车行》等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北征》、《洗兵马》等,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政治上的失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吏”、“三别”等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对立的事实,表示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诗也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一生的遭际,还写了不少描绘祖国山河的写景诗,托物寓志的咏物诗等。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历史风貌,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艺术的形象性, 无愧为 “诗史”。杜诗形式多样,众体兼备,而尤以五、七言古诗和七言律诗成就最高,最富创造性。他的叙事诗多为古诗, 他极善于对社会生活进行典型的艺术概括, 选取最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和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善用对话和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又善用铺陈描写,散文化、议论化的手法,直接反映现实, 并融进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他多用“即事名篇”的新题,不依傍乐府古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五、七言古诗的表现方法,对中唐的新乐府运动影响非常直接。杜甫的抒情诗多为近体,他极善于捕捉和表现人物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善于寄情于景。他的七律不但“诗料无所不入”,而且在音韵格律方面更加精严,把七律推向成熟并达到高峰。杜诗的语言精工凝炼,含蓄自然,同时又加工提炼口语,不愧为语言巨将。杜诗内容广博,手法多样,故其风格也多姿多采,而沉郁顿挫又为其基本的风格特色。杜诗既集以往之大成,又对后世产生了无穷的影响,他把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引向了更加自觉的阶段, 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本人也被推尊为“诗圣”。杜诗的集本注本极多,在旧注本中,以清代仇兆鳌的 《杜诗详注》最为完备。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襄阳(今湖北省内),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幼时多病,但勤奋好学,7岁便能写诗。20岁后,漫游南北。其间曾应试,但未中。公元746年,杜甫到了长安,在其后近10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生活极端困苦的状态中。公元755年,杜甫向唐玄宗献三大礼赋4年后,才被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而就在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潼关、长安失陷,杜甫携家小逃亡陕北。后只身投奔肃宗,中途为叛军所俘,押至长安。公元757年,杜甫从长安逃至肃宗行在,被任为左拾遗。因上疏营救房琯几乎被杀。次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公元759年弃官向西,定居于成都草堂,中间曾受严武资助,并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而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依托,于是携家出蜀,漂泊湖南、湖北一带,后贫病交加,在一条小船上去世。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深刻再现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动荡起伏的社会现实,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完整展示了此一历史过程的全貌,所以后世誉为“诗史”,杜甫也被奉为“诗圣”。
在艺术上,杜甫成就卓异。他的诗众体兼备,无不精通,因而被公认为是唐诗集大成者。杜甫尤工于古体、律诗。他的古体,回环往复,气势宏伟;他的律诗,韵律谨严,对仗精工,语言凝练,堪称唐代律诗的典范。杜甫的诗风因诗体而不同,呈现多姿多彩的形态,但其主要风格以“沉郁顿挫”为特色。杜甫诗的名作很多,如《三吏》、《三别》、《兵车行》、《羌村三首》、《秋兴八首》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篇。
杜甫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杜甫手中得到发展,走向更加成熟的时期。他用乐府诗自制新题以咏时事,开后来新乐府运动的先河。作为一代诗歌集大成者,杜甫诗歌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后世诗人汲取营养、得蒙启示的不尽源泉。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原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东北)。后因居长安杜曲(在少陵原之东),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早年曾漫游各地。天宝初,与李白在洛阳相识,结下深谊。后至长安谋举,潦倒10年。安史乱间,逃至凤翔,官左拾遗。因上疏营救房琯,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依剑南节度使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武卒,乃携家出川,滞留夔州。后乘舟出三峡欲返洛阳,因战乱未已,辗转飘泊至湖南,贫病交加,死于湘江船上。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志向,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战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后世称为“诗史”。艺术上博采前人,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元稹评其诗云:“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顏、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见《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对后世影响极大。与李白并称“李杜”。今存诗1400余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丽人行》、《春望》、《北征》、“三吏”、“三别”,最脍炙人口。有《杜工部集》。

杜甫712—770

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后迁至巩县(今河南巩县)。自幼好学,7岁开始吟诗。青年时代,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颇清狂”的生活。天宝年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深厚友谊。后居长安10年,朝廷任为河西尉,不肯就职,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不久弃官西行,居秦州、同谷等地。后移居成都,在浣花溪建筑草堂定居下来,世称浣花草堂。广德二年,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诗人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晚年携家离蜀,流寓湖南、湖北一带。大历五年,病故于漂荡在湘江之上的一只小船上。杜甫思想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一生抱着忠君救国,积极用世的心情,忧国忧民。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治阶级横征暴敛,都力加反对,客观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把对人民不幸的同情和黑暗政治的不满都写进了自己的诗作。现存杜甫诗1400余首。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真实面貌,故有“诗史”、“诗圣”之称。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兵车行》、《丽人行》等反映了“安史之乱”前社会危机四伏,统治阶级荒淫腐败,人民痛苦不幸的种种情景。又如《春望》、《北征》等诗,描绘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不幸,也揭露了唐王朝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和封建官吏的凶残,展示了人民为平息“安史之乱”积极参战的高尚精神。还如《春夜喜雨》、《绝句四首》、《登岳阳楼》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自然景象。杜甫诗作形式多样,尤以律诗与古体见长,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影响深广。有《杜工部集》、《杜少陵集》传世。

杜甫712~770

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祖籍襄阳(今湖北),生于河南巩县。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唐天宝三年 (744年) 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安禄山乱军陷长安,离长安至凤翔谒肃宗,官左拾遗,继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颠沛流离,远走西川投奔时任彭州 (今四川彭州市) 刺史的诗友高适。乾元二年 (759年) 末,移家成都于城西浣花溪上筑草堂,一度在友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推荐下出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宝应元年 (762年) 严武奉调入京,成都少尹叛乱,流落梓州 (今三台)、阆州 (今阆中) 避乱。广德二年 (764年) 春,严武复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于是三月复回成都草堂。永秦元年 (765年) 四月严武突卒,无所依从,移居夔州。大历三年 (768年) 携家离开四川流落他乡,后病逝于湘江舟中。在四川8年中5年居成都,是创作的鼎盛时期,其诗作的一半写成于此时。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 内容上大胆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 《杜工部集》,原集60卷早已散佚,经北宋王洙编成20卷、补遗1卷,成为杜诗定本。

杜甫712—770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排行第二,友人或呼“杜二”。祖藉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从小“好学”,七岁即吟诗。从二十岁起,结束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南游吴、越,北游齐、赵。玄宗天宝三年 (744),与诗人李白、高迁同游梁、宋,与李白结为挚友,两年后到长安谋求官职,困顿十年,得微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乱起,被俘脱俭后,授左拾遗,故也称“杜拾遗”。因上疏营救房琯,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到成都,定居浣华溪。经剑南节度使严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亦称“杜工部”。后携家出蜀,漂泊于荆、楚一带,最后病死于湘江舟中。杜甫出于“奉儒守官”的家庭,有“致君尧舜”、“再淳风俗”的理想。从天宝后期始,以大量诗篇,全面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丑恶,同情人民,把个人遭际和时代不幸紧密联系,故有“诗史”之誉。主要著作有《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喜雨》等名篇。被尊为“诗圣”,或将他和李白并列而称“李杜”。宋以后有关杜甫诗文的注释和分析很多,最著名者有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杜甫

杜甫 (712—770),字子美,因曾居住长安城南的少陵,所以人们也叫他杜少陵。杜甫自己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因严武推荐他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 人,出生于河南巩县瑶湾。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杜甫7岁开始做诗,15岁左右时在文人荟萃的洛阳与名士交往,显露出不凡的才华。青年时期的杜甫不仅 “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丞丈》)而且有过和司马迁相似的 “行万里路” 的漫游经历。20岁从洛阳出发,循运河,经扬州,过苏州,南渡钱塘江,在会稽看过越王勾践的遗迹,寻访过秦始皇南游的行踪。后又北游齐赵。为了谋求一条入仕的道路和施展 “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杜甫从35岁起,在长安连续住了十年。但政治上没有得到一显身手的机会,而生活却一天天穷困,“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绺”,(《投简成华两县诸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甚至 “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礼赋表》)直到44岁时,才勉强得到一个管理武库的小官。这些遭遇,使他的思想感情起了较大的变化,加深了对统治阶级昏庸腐朽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人民,并开始从个人的忧愤伸向广阔的社会现实,写出了象 《兵车行》、《丽人行》 及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那样的名篇。差不多就在杜甫定官右卫率府胃曹参军的同时,安史之乱爆发了。他在风雨饥寒中携家逃难。为了力挽国难,他一听说李亨 (肃宗) 在灵武即位,就只身前往,不料中途被叛军抓住,押解长安,亲历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见了敌人的骄横凶残。同年夏天,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敌人的魔掌,投奔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可是不久,因直言极谏营救房五官,触怒了肃宗,又遭贬斥。这段陷贼和为官的时间,虽只有三年,但对诗人杜甫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历程,他生活中颇多艰辛磨炼,忧愤伤感之事,因此佳作特多。他自己说过: “曾为橡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 著名的 《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 等诗,都忠实地记录了时代的身影,艺术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历史。57岁那年,“牙齿半落左耳聋”的杜甫,拖着半残废的身体离开夔州出峡,住在一只小船上,从江陵漂到公安,又漂到岳州 (今岳阳),再漂到潭州 (今长沙)、衡州 (今衡阳),投亲靠友,南北流轱,“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连一个暂时安居之所也找不到。770年冬天,杜甫死在中潭州到岳州的一只破船上,终年59岁。杜甫生活的这最后两年,贫病交迫,艰难凄怆,他自己在诗中说: “饥借家家米,愁惩处处杯”。(《秋日荆南述怀》)但他并不因悲伤个人的境遇而忽略了对国事民生的关心,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 《风病舟中伏枕书怀》 诗中,仍深沉地唱着时代的哀歌: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杜甫所生活的半个多世纪,是李唐王朝由盛变衰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转折性的历史事件,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把杜甫推入了社会的低层,使他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到苦难深重的人民,对所处时代和社会有了更广的观察和更深的认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无论怎样困苦艰难,他始终不忘国家的前途,不忘人民的疾苦,不忘用自己的诗笔抒写所忧所虑所爱所恨。《新唐书·杜甫传赞》 说他:“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赞誉杜诗是 “诗史”,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他表现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广阔性。从一定程度上说,杜甫的脉搏,随着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而起伏,他喜怒哀乐的感情,也随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危而变化。他的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大主题,而且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浑涵汪洋,包罗万象。他不只是有见必书,有闻必录,而且还记述了一些在所谓 “正史” 中难以见到的内容,比如《三绝句》 之一: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三绝句》 之三: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这些在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中都绝少反映。其次,表现在它揭露阶级矛盾的深刻性。杜甫虽然不可能有明确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念,但他确实能有意识地反映社会上存在着的食人者和食于人者两部分之间的悬殊对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苍耳》)不仅揭示了这种对立,还进一步指出统治者肆意挥霍的乃是劳动人民的脂膏血汗: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赴奉光咏怀》)而且对统治者的种种罪行敢于痛加诛伐: “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 (《送卢十四侍御》) 再次,表现在他创作题材类别的丰富性。除了与当时政治和社会直接有关的内容而外,杜甫还有很多诗或咏物抒情,或论诗题画,或描绘山水,或酬唱赠答,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总之,一部杜诗,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当时现实的一面镜子,是那个时代的形象的历史,自晚唐以来,杜诗即被称为 “诗史”,这并非过誉。

杜甫712~770

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历官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移家成都。代宗大历三年(768)到夔州,由江陵至巴陵,作《登岳阳楼》篇。四年正日至潭州 (今长沙)前后,写有《南征》、《寒食舟中作》、《发潭州》等诗,表现暮年落魄江湖而又关切朝廷安危之情。在湘中留连一年多时间,共有诗作百余篇。翌年夏初,潭州兵乱,甫逃难至耒阳。原拟至郴州投奔舅父崔伟,以江水猛涨,被迫停舟于方田驿,五日不得食。幸耒阳县令聂某遣人送牛肉白酒,得不死,折回潭州。是年冬,由潭州至岳阳,卒于途中。作《风疾舟中伏枕收怀呈湖南亲友》,绝笔。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712—770

中国诗歌之“集大成”者,号称“诗圣”。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肃宗时,他做过左拾遗和华州司功参军,但不久即弃官归; 移家成都后,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早慧,“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十四五岁即在文坛崭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之后,继之以万里壮游。寓居长安十年,写出了 《赴奉先咏怀》及前、后《出塞》等名篇。作官、陷贼、流亡期间,又写下不朽诗篇 “三吏”、“三别”。而在漂泊西南时期,更大量创作诗篇,使诗歌艺术成就登峰造极。大历三年 (768)从四川出峡回家,因河南兵乱受阻,改道由江陵到公安,漂泊到岳阳,写下《登岳阳楼》。翌年正月来潭州,去衡阳。旋回潭州,因军阀臧玠在潭州作乱,复南逃耒阳。原拟由耒阳投其舅父崔伟,以江水猛涨,停舟不发,断炊五日,始获县令聂某送来酒肉。复回棹潭州,于大历五年 (770) 冬,由潭州至岳阳途中去世。在湘江经年漂泊中,写有伤时怀民的诗篇: 《遣遇》 《宿花石戍》 《岁晏行》 《逃难》。最后遗篇:《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呈湖南亲友》,为其临终戚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的绝笔。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巩县(今属河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杜审言之孙。开元年间,游历吴越齐赵等地。天宝五年,西赴长安,客居10年。其间曾应试进士,不第。十四年,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中,举家逃到鄜州,又只身赴灵武投奔肃宗,中途为叛军所俘,押至长安。至德二年,脱险至凤翔,被任为左拾遗。后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任四川节度使幕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永泰元年,离蜀东下,途中滞留夔州两年。后携家出峡,辗转漂泊于川鄂湘间。最后病死于湘江途中。有《杜工部集》,今存诗1400余首。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儒家济世思想始终在他一生中占主导地位。但长期困顿颠沛的生活,丰富了他同情百姓的情感和爱国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使他突破了封建正统观念的束缚。其诗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历史的重大事件及社会各阶层的面貌,故有“诗史”之称。它们描述了兵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抒发了对祖国无限忠诚和热爱的情感;揭露和鞭挞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和罪恶行径。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兵车行》、《丽人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都是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名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学习和借鉴了前人积累的诗歌创作经验,使其诗作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善于选材和概括,抓住典型人物和事件表现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善于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叙事则寓主观于客观,抒情则直陈胸臆或融情于景;善为古体,不拘旧格,长于律诗,讲究韵律;运用语言颇具匠心,炼字精当,下笔惊人,时用方言口语,使诗作益加流动新鲜。其诗具备了浑厚奔放、清新富丽、质朴平易等多种风格,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他作为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与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李白并称“李杜”。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及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诗篇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深远,历久不衰。

杜甫

盛唐诗人。原籍湖北省襄阳,712年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759年弃官居秦州,后移家成都。768年(大历三年)全家漂泊湘、鄂间,770年死在赴郴州途中。杜甫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精神。在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对后世诗人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唐诗》编入其诗19卷。北宋王洙编有《杜工部集》,收入其诗1405篇,分为18卷,同时收入赋笔杂著29篇,分为两卷,共20卷。

杜甫712—770

唐朝著名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祖籍襄阳,生于巩县 (今河南巩县)。少时家贫力学,有远大政治抱负。但累试不第,玄宗时待制集贤院,肃宗时始拜左拾遗,不久又因上书触怒皇帝被贬。后来流落剑南,曾一度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过程,写出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其中许多名作都取材于关中。这些诗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被称为“诗史”。本人也被尊为“诗圣”。作品流传到现在仍有1300多首,主要保存在《杜工部集》及《全唐诗》 中。196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河南巩义人。他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祖父杜审言曾任修文馆学士,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历任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官终奉天令。杜甫生逢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又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安史之乱不仅从根本上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把杜甫推到了社会的最低层,从而使杜甫的诗歌不仅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以及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使其诗歌自唐以来被公认为“诗史”,杜甫也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和多方面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是杜甫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是其主要艺术风格。有《杜少陵集》传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