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杜甫草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门的浣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字子美,河南省巩县人,一生坎坷不得志。759年(唐乾元二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此结庐定居,自诩为“草堂”。杜甫在草堂居住近4年,创作诗篇240多首,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是居住草堂时所作。原宅中唐后已不复存,现存建筑创建于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草堂建筑从正门始,依次为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工部祠左侧有“少陵草堂”碑亭,“少陵草堂”为清代恭亲王手书。
进草堂正门,穿过梅林,为“大廨”,廨后有诗史堂,两侧为陈列室,珍藏着宋元、明、清各代杜甫诗精刻本、手写本和朝、罗、英、法、德、意、日、俄等15种外文译本,以及历代名人书诗画联真笔手迹,陈列室环以回廊与大廨相连。诗史堂内有杜甫立像。堂后过柴门为“工部祠”,祠内有明、清石刻和清塑杜甫像。杜甫草堂建有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0万余册,文物2900余件。
如今草堂合并了梵安寺和一座私家花园,成为一座面积达到20多万平方米的现代园林。
单位:杜甫草堂管理处 邮编:010015
电话:86-28-8731925

288 杜甫草堂

见07210条。


210 杜甫草堂

唐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位于西南郊浣花溪畔。杜甫自唐乾元二年(759)起在此居住近4年,作诗240余首。杜甫草堂已经历1200多年,草堂内主要建筑有工部祠、诗史堂、草堂书屋等,陈放有杜甫塑像、石刻像,历代杜诗版本,外文译本、刻本、影印本等上万册,其他文物几千件。

杜甫草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诗人杜甫在四川的故居,位于西郊浣花溪畔,占地总面积约300亩。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生活于唐朝由盛变衰的时代,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诗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尊为诗圣,作品被称为诗史。唐乾元二年(759),杜甫因避安史之乱,由陕西、甘肃流寓到四川成都,次年营建草堂,前后居住三年零九个月,写下247首诗。原宅中唐后已倾。宋元丰年间重建茅屋,新立祠宇。元、明、清屡次修葺,其中明弘治十三年(1500)、清嘉庆十六年(1811)的两次大修,奠定了今日草堂的基础和规模。现存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大廨为通堂式敞厅,两旁有清代顾复初柱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廨后为诗史堂,塑有杜甫立像,壁柱间有朱德题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及郭沫若题联“世上疮痍笔底波澜;民间疾苦诗中圣哲”。东西两侧为陈列室,经回廊和大廨相连。堂后过小桥即工部祠,内有明、清石刻和清代泥塑的杜甫像,两旁有宋诗人黄庭坚、陆游塑像与石刻像。祠后亭园,植名贵花木,列亭台水榭,幽雅如画。1955年建立杜甫草堂纪念馆,1985年建立杜甫草堂博物馆,藏有历代杜诗版本、多国外文译本120多种,明清及近代名人书画数万件。

杜甫草堂

位于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为唐代诗人杜甫成都故宅旧址。屡经修建,现有工部祠、诗史堂、草堂书屋和杜甫石刻像等,旁有草堂寺。园林面积约300亩,梅树修竹,环境幽静,为著名游览胜地。

杜甫草堂

位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故居,其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是居此而作。杜甫草堂在1000多年中,屡经战火,多次被毁,中唐以后,已破败不堪。北宋元丰年间才修起茅屋,建立祠宇。元、明、清曾不断整修和改建。解放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杜甫故居焕然一新。现在总面积已达300亩以上,主要建筑依次是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待史堂东西两侧为陈列室。工部祠内有杜甫塑像和石刻像。这里翠竹千竿,红蕖冉冉,花影弄绰、亭轩辉映、分外雅致。

杜甫草堂

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著名旅游景点。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唐乾元二年 (759年) 冬,杜甫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天,在友人的帮助下,选浣花溪边一块幽静之地盖起一座简陋的茅屋,这就是其诗中所说的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 《狂夫》) 的成都草堂。杜甫住成都草堂前后达3年9个月。在此期间,他生活比较安定,诗歌创作甚为丰富,留存下来的有247首,约占他全部诗篇的六分之一。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旧址几经变化。到宋代,在遗址上正式建立祠宇,历经元、明、清各代,又曾多次加以布置修葺,终于奠定了现在的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年培修,1954年就地建立杜甫纪念馆,成为杜甫研究的资料中心。今日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21.93万平方米。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成都浣花溪畔。唐乾元二年九月杜甫由华州来到成都,第二年在浣花溪旁营建居室,共住三年零九个月,作诗247首。760年初春,杜甫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筹划修盖草堂。并向数处寄诗索要了许多桃树、桤树、绵竹、松树和果树的树苗,在周围栽种。该年暮春,草堂落成,杜甫写了一首著名的 《堂成》诗: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杨雄宅,懒惰无心作 《解嘲》。” 诗中说新盖的草堂背靠城郭,顶覆白茅,缘着江边走熟的小路,俯临着青碧的郊原。桤林遮住了日光,叶子在微风中低吟,竹林枝梢笼烟𣴊露, 青翠欲滴。 乌鸦领着几只小鸦暂时飞来栖息,燕子频频前来,商量着在这里筑起新窝。有人错将此堂和杨雄的宅子相比,其实自己懒得很,无心像扬雄那样写《解嘲》一类文章以示清贫和偃蹇。按前人的考证,杜甫草堂大约在浣花溪西,石里桥南,西郊碧鸡坊石笋街外,北望可见西岭,大约占地一亩。附近只有八九户江村人家,环境非常幽静。杜甫在这里过了一段较为平静而舒畅的生活,写了不少描写草堂附近四季晴雨景色的诗篇。脍炙人口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就写于这一时期。
杜甫原来的草房早已不存,五代前蜀花间词人韦庄等人在旧址重建茅屋,北宋元丰年间,在这里建祠宇。后经元明清历代修建,其中明弘治十三年、清嘉庆十六年两次大修,奠定了现在的基础和规模。共有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重古雅的厅堂。大廨是一座通堂式敞厅,与诗史堂有回廊相连。诗史堂正中安放古铜色的杜甫全身塑像。堂后有小桥相连柴门,过柴门就是工部祠。杜甫在蜀时,因他的老朋友严武在四川当节度使,故杜甫曾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称 “杜工部”。祠内有杜甫、黄庭坚、陆游三人的塑像龛,所以又名三贤祠。把这三人并列在祠内,一是因为黄庭坚和陆游都曾来过四川寓居。黄庭坚先被贬斥到四川黔州,后来迁移到四川戎州,留在四川近6年。陆游16岁入蜀任夔州通判,后到南郑为四川宣抚使王炎襄赞军务。王炎调走后,他转任成都安抚使参议官,在范成大幕下。54岁时离蜀,在四川八年。二是因为他们的诗都学习杜甫,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主要学习杜甫的诗法。陆游也受江西诗派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他诗歌中的爱国精神直接来自杜甫。工部祠东侧竹林深处,有清代杲亲王所写 “少陵草堂” 的石碑亭,亭子式样为圆顶茅草亭,十分古朴。工部祠的建筑将纪念祠堂与园林艺术溶为一体,里边翠竹、红梅、杜鹃、秋桂应时开放,荷池水槛、曲桥溪流、花径亭榭,十分幽雅。草堂外有一段河流,叫做浣花溪。两岸翠竹丛生,溪水清澈。杜甫曾乘船沿浣花溪绕村游览,并形容这里的景色是 “风含翠篠娟娟静,雨浥红蕖冉冉香。” 杜甫离开成都后,西川节度使崔宁把草堂据为别墅,让他妻子任氏居住。崔宁入朝长安,沪州刺史杨子琳率兵攻取成都。任氏散家财十万,招募勇士,亲自率兵出击,打退杨子琳的军队。后崔宁封冀国公,任氏封冀国夫人。因她出生在浣花溪旁的农家,又称浣花夫人。她所住的宅院后来舍为草堂寺,即杜甫旧宅。在今杜甫草堂和草堂寺之间,有浣花夫人祠。据陆游 《老学庵笔记》 载,每年四月十九日,成都叫做浣花邀头,在杜甫草堂沧浪亭饮宴。成都仕女倾城出动,从开岁宴游,到四月十九日止,是郊游最盛的时候。这一天是任氏生日,所以游人要参拜浣花夫人祠。
杜甫草堂是成都著名的旅游点,每天接纳众多来此游览观赏的游客,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成都浣花溪畔。唐乾元二年九月杜甫由华州来到成都,第二年在浣花溪旁营建居室,共住三年零九个月,作诗247首。760年初春,杜甫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筹划修盖草堂。并向数处寄诗索要了许多桃树、桤树、绵竹、松树和果树的树苗,在周围栽种。该年暮春,草堂薄成,杜甫写了一首著名的 《堂成》诗: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 《解嘲》。”诗中说新盖的草堂背靠城郭,顶覆白茅,缘着江边走熟的小路,俯临着青碧的郊原。桤林遮住了日光,叶子在微风中低吟,竹林枝梢笼烟滟露,青翠欲滴。乌鸦领着几只小鸦暂时飞来栖息,燕子频频前来,商量着在这里筑起新窝。有人错将此堂和扬雄的宅子相比,其实自己懒得很,无心像扬雄那样写 《解嘲》一类文章以示清贫和滟。按前人的考证,杜甫草堂大约在浣花溪西,石里桥南,西郊碧鸡坊石笋街外,北望可见西岭,大约占地一亩。附近只有八九户江村人家,环境非常幽静。杜甫在这里过了一段较为平静而舒畅的生活,写了不少描写草堂附近四季晴雨景色的诗篇。脍炙人口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这一时期。
杜甫原来的草房早已不存,五代前蜀花间词人韦庄等人在旧址重建茅屋,北宋元丰年间,在这里建祠宇。后经元明清历代修建,其中明弘治十三年、清嘉庆十六年两次大修,奠定了现在的基础和规模。共有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重古雅的厅堂。大廨是一座通堂式敞厅,与诗史堂有回廊相连。诗史堂正中安放古铜色的杜甫全身塑像。堂后有小桥相连柴门,过柴门就是工部祠。杜甫在蜀时,因他的老朋友严武在四川当节度使,故杜甫曾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称“杜工部”。祠内有杜甫、黄庭坚、陆游三人的塑像龛,所以又名三贤祠。把这三人并列在祠内,一是因为黄庭坚和陆游都曾来过四川寓居。黄庭坚先被贬斥到四川黔州,后来迁移到四川戎州,留在四川近6年。陆游16岁入蜀任夔州通判,后到南郑为四川宜抚使王炎襄赞军务。王炎调走后,他转任成都安抚使参议官,在范成大幕下。54岁时离蜀,在四川三十八年。二是因为他们的诗都学习杜甫,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主要学习杜甫的诗法。陆游也受江西诗派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他诗歌中的爱国精神直接来自杜甫。工部祠东侧竹林深处,有清代杲亲王所写“少陵草堂”的石碑亭,亭子式样为圆顶茅草亭,十分古朴。工部祠的建筑将纪念祠堂与园林艺术融为一体,里边翠竹、红梅、杜鹃、秋桂应时开放,荷池水槛、曲桥溪流、花径亭榭,十分幽雅。草堂外有一段河流,叫做浣花溪。两岸翠竹丛生,溪水清澈。杜甫曾乘船沿浣花溪绕村游览,并形容这里的景色是“风含翠篠娟娟静,雨浥红藕冉冉香。”杜甫离开成都后,西川节度使崔宁把草堂据为别墅,让他妻子任氏居住。崔宁入朝长安,泸州刺史杨子琳率兵攻取成都。任氏散家财十万,招募勇士,亲自率兵出击,打退杨子琳的军队。后崔宁封冀国公,任氏封冀国夫人。因她出生在浣花溪旁的农家,又称浣花夫人。她所住的宅院后来舍为草堂寺,即杜甫旧宅。在今杜甫草堂和草堂寺之间,有浣花夫人祠。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每年四月十九日,成都叫做浣花邀头,在杜甫草堂沧浪亭饮宴。成都仕女倾城出动,从开岁宴游,到四月十九日止,是郊游最盛的时候。这一天是任氏生日,所以游人要参拜浣花夫人祠。
杜甫草堂是成都著名的旅游点,每天接纳众多来此游览观赏的游客,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

杜甫草堂

又称杜公祠。位于成县城东南3.5公里飞龙峡口。为一组纪念唐代诗人杜甫的祠堂式建筑。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从华州弃官西行,挈妇将雏, 辗转至同谷 (今成县), 流寓一月有余,“自负薪采松,拾椽为生。儿女饿殍者数人”,仍创作了 《凤凰台》、《同谷七歌》等诗作10余首。宋宣和五年 (1123年), 始立祠, “使来者美其山川, 而礼其象,忠其文”。后经历代补葺,存留至今。现为一进两院,前低后高。大门向东,为悬山长垂花门。前院南北各有硬山卷棚式厢房一座。中间为三层檐随墙门, 两侧镌有砖刻门联。后院南经墙各有一月洞门,居中大殿为三开间硬山庑殿式,内有杜甫石像。院中原有古柏8株,国槐1棵,海棠1丛,传为杜甫手植, 人称 “八柏一槐海”。现仅余古柏3株, 虬株挺傲,黛色参天。祠中还存南宋、明代碑刻10余通。成县杜甫草堂系国内现存37处“草堂”中历史最久的一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草堂

诗人杜甫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浣花溪畔。原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759~765)。草堂占地约20 hm2,自唐末就开始修建。草堂内建有三重厅堂,诗史堂是草堂的主厅,气势轩昂,其旁为水槛,再绕过小丘就到了工部祠,工部祠左侧为晨光阁(今称草堂书屋)、怡受航轩等建筑,右侧是少陵草堂碑亭,其后为一荷池,远处又有楠木林,风光秀丽,环境清幽。

杜甫草堂

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部浣花溪畔。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安史之乱后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流寓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溪草堂。在这里居住近四年,作诗240余首,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居草堂所作。原故宅已不存。北宋元丰年间始在故宅外建祠,后经元、明、清各代重修,总面积约300亩。从大门起由南而北建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杜甫诗版本和杜甫诗画意两个陈列室,环以回廊和大廨相连,布局紧凑,古朴典雅。草堂内梅园、楠林、翠竹等园林与溪流曲桥、花径亭榭交相辉映。整个建筑融我国传统纪念祠堂与园林艺术于一体,古朴清新,再现了昔日诗人故居的诗情画意。陈列室里珍藏有历代名人的刻本、诗作、书画。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