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松江唐经幢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松江唐经幢

松江唐经幢坐落于西南部松江县中山路北侧中心小学内。它建于859年(唐大中十三年),是上海地区仅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建筑物,也是一件极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经幢当时建在地处华亭县衙前十字街口,相传每年秋天官府在此斩首一批罪人示众,附近百姓怕冤魂不散,集资造幢,为死者超度亡魂。另一传说此地当年有大量水涌出地面,故称“海眼”,当地统治者和士绅害怕水溢成灾, 便立石幢镇之。 因年代远久, 经幢的下半部曾长期埋没在地下, 于1959年才重见天日, 1963年政府投资进行了多次修复, 它对后人研究唐代社会、 建筑、 宗教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幢高9.3米, 现存21级, 经幢主体是八角形石柱,上段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下段刻有集资造幢人的姓氏。幢身分别由托座、束腰、华盖、腰檐等构成。饰以海水纹的底座,形体坚实,线条细腻,气势磅礴。在刻有线条流畅、形象丰富的莲瓣、卷云的三重托座之间的束腰上刻的是藏身在洞内的菩萨,神态自若,端庄肃穆。横眉怒目的四大天王和雄健有力的蹲狮,线条刚劲,显得威武雄壮。瞠目口衔璎珞的狮首华盖,增添了石幢的神奇和庄严色彩。尤其是第19级浮雕圆柱上,刻有总共16个人物的“公主礼佛图”。有跏趺静坐的佛像、神态虔诚的君主和随从、合掌礼拜的僧人。幢顶为一八角花蕾,正含苞待放。全幢高大,形体美观,雕刻技巧精细娴熟,结构疏密有间,人兽以至花卉,均有丰满之感,再现了唐代石刻艺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迹。国务院1988年1月将其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江唐经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山小学内。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经幢用青石雕凿而成,高9.3米。幢身下部为三层八角须弥座:第一层底部石侧刻有波涛汹涌的海水纹,其上束腰浮雕穿山龙,龙纹上有卷云托以自然山峦,山峦间雕石窟寺与佛龛造像;第二层浮雕仰莲、蹲狮,阴刻卷草纹;第三层束腰浮雕菩萨坐像。三层须弥座之上,设勾栏一周以承托着幢身。幢身八面,直径76厘米。幢身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以及捐立幢人的姓氏。其上有狮首攒尖华盖,刻排莲、云纹、天王腰檐、盘龙、仰莲等。再上为八角攒尖檐,雕有郡主礼佛图、佛像、菩萨像、供养人像。造像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最上是八角形平石,顶部已残缺。经幢造型优美、比例匀称,雕刻细腻,是全国现存唐经幢中较高大且完整的一座,也是上海地面文物中年代最早的唐代建筑物,生动地展示了唐代石刻艺术风采。

松江唐经幢

在上海松江县松江镇中山小学内。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建,是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经幢。八面,21级,高9.3米。分上下两段,上段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下段刻捐助人的姓氏。幢身分托座、束腰、华盖、腰檐等部分。雕刻有盘龙、蹲狮、菩萨、四天王及莲瓣、卷云等纹饰。造型美观,雕刻精细。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