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柘枝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柘枝舞

古代西域舞蹈。属健舞。出自*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后传入中原。最初为女子独舞,舞姿矫健,节奏多变,多以鼓伴舞,刘禹锡《和乐天柘枝》、《观舞柘枝》,白居易《柘枝妓》,章孝标《柘枝》等诗,有形象描绘。后发展为双人舞,称《双柘枝》。再以后,变为先由二人藏于莲花形道具中,花瓣慢慢展开,人自莲花中出,相对而舞,其颈上系有金铃,舞时铃声不绝。宋时,发展成舞队,称“柘枝舞队”。

073 柘枝舞

唐代著名乐舞。柘枝是波斯语Chaj的音译,此舞出自西域。刘禹锡诗中曾有“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诗句可以说明此舞与胡旋、胡腾等舞同出西域中亚一带。唐朝许多诗人写诗描述此舞:“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这些诗句可见柘枝舞的舞姿轻柔,急迫多变,汗湿罗衣,观者耸神的情景。贞观年间梨园舞姬萧师善舞柘枝,深为皇帝所赏识。

柘枝舞

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舞蹈,唐代卢肇的《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之句,郅支为西汉古城。《新唐书》作呾逻斯城,在今亚江布尔一带。柘枝舞原是女子独舞,舞时身着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舞蹈者在鼓声中出场。舞姿变化丰富。有时刚健明快,有时婀娜柔美;舞袖时尔低垂,时而扬起。快速复杂的舞步,使舞蹈者身上佩带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唐朝诗人章孝标的诗句“柘枝初出鼓声招”描写了开场的锣鼓。柘枝舞在广泛流传中,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即双柘枝。宋代宫廷队舞小儿队中就有柘枝队舞。

柘枝舞

唐代宫廷乐舞,“健舞”类的主要代表之一。原为中亚民间乐舞,后传入中原。始为单人舞,后逐渐发展为双人舞,即 “双柘枝”。其舞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并间有歌唱,节奏鲜明,气氛热烈,风格强烈健朗。舞者要求腰身纤细,功底深厚,“体轻似无骨,观众皆耸神” (刘禹锡 《观柘枝舞二首》。在画鼓声中不断变化各种姿式,时而婉转绰约,时而热情奔放,并不断出现下腰、蹲跪等高难动作,“亚身踏节鸾形转,背面差人凤影娇”(章孝标《柘枝》),“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耒” (张祜《观杭州柘枝》)。由于该舞需要高超的技艺与表演才能,因此在唐代还出现了专跳柘枝舞的艺人 “柘枝伎”,如玄宗时期的那胡,德宗时期的梨园艺人萧鍊师,四川锦城 (成都) 官伎灼灼都是当时舞柘枝的著名高手。宋代柘枝舞已不普遍,但宫廷队舞“小儿队” 中仍有集体舞“柘枝队”,舞者穿绣罗宽袍,戴胡帽,一身汉胡打扮。在一些贵族家宴上也常有人表演柘枝舞。宋代名臣寇莱公(寇准) “会客每舞必尽曰、时人谓之柘枝颠” ( 《云溪友议》卷六)。宋代柘枝舞虽仍流行,但远不如唐,据欧阳修《归田录》载: 寇莱公家中舞柘枝时伴奏用的鼓环脱落了,也没有多少工匠会修理。最后还是燕龙图 “有巧思” 给安好了。

柘枝舞

西域舞蹈之一。唐代自西域石国(今苏联中亚塔什干一带, 《新唐书·西域传》日柘支, 日柘折或赭时)传来。初为女子独舞。舞者着红紫罗 衫,窄袖,锦腰带,银蔓垂花,头戴卷檐虚帽,帽施金铃。舞时以鼓声为节,节奏多变,如刘禹锡《和乐天柘枝》诗, 描述它是:“鼓催残拍腰身软, 汗透罗衣雨点花。”有歌人伴奏,铃声与歌声、乐声, 节拍相和。舞姿矫健,动作优美,尤富于眼神表情。刘禹锡《观〈柘枝舞〉二首》:“翘袖中繁鼓, 倾眸溯华榱”。沈亚之《柘枝赋》:“鹜游思之情香兮, 注光波于秾睇”可见一斑。后来有双人舞, 名《双柘枝》。又有二女童藏于莲花中, 花开后相对舞蹈的形式(见《乐府诗集》引《乐苑》)。宋代发展为人数众多的队舞,名《柘枝队舞》。

柘枝舞

古代舞蹈。“柘枝舞”是从中亚传来的民间舞,舞者的身上戴着有响声的铃子,舞时铃子随之发出响声,动作时而轻柔细软,时而激烈。刘禹锡曾赋诗曰:“旁收拍拍金铃摆,脚踏声声锦动摧。” “鼓摧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唐代诗人殷光藩在《潭洲陈帝上赠舞者枝妓》一诗曰: “姑苏太守春娥女,流落长沙舞柘枝,坐满绣衣皆不识,可怜红脸泪双垂”。唐代另一诗人卢肇也写下了 《湖南观双柘枝舞赋》,可见唐代的湖南,长沙已流传着柘枝舞。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7: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