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柳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柳州唐代设置的行政区。属桂州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四》:“柳州:隋始安郡之马平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萧铣,置昆州,领马平、新平、文安、贺水、归德5县。其年,改归德为修德,改文安为乐沙,仍加昆州为南昆州。八年,以贺水属澄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省乐沙入新平县,以废龙州之龙城来属。八年,改南昆为柳州。九年,置崖山县。十二年,省新平入马平。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龙城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柳州,以州界柳岭为名。旧领县4,户6674,口7637。天宝领县5,户2232,口11550。至京师水陆相乘5470里。” 柳州古时名城。今为广西柳州市。唐初置昆州,又改为南昆州,贞观八年(634年)改南昆州为柳州,后改为龙城郡,乾元初复为柳州,宋因之。元升为柳州路,明改为柳州府,清因之。明洪武四年始筑土城,十二年拓之、并甃以砖。城周七百四十八丈,高一丈八尺。设城门五座,东曰东门,西曰西门,南曰镇南门,靖南门,北曰北门。明嘉靖二十四年筑外罗城,长五百九十丈,高一丈四尺。设城门三座,东曰宾义门,北曰拱辰门,西曰照临门。府治位于城之中,有马平县附郭。有柳侯祠、鱼峰山、蟠龙山、马鞍山、鹅山、驾鹤山、小龙潭、都乐岩等古迹。 柳州Liuzhou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工业、交通中心之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东、西江支流柳江沿岸,湘桂、黔桂和枝柳铁路交会点。全市辖城中、柳北、柳南、鱼峰、郊区5个区和柳城、柳江2个县。总面积5 25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51平方公里,建成区64平方公里。1988年人口60.93万。这里聚居着壮、汉、苗、瑶、侗、回等34个民族,其中壮族占40%,汉族占58%。柳州历史悠久。市东南郊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柳江人”洞穴遗址白莲洞。先秦时期属百越地。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始在此建城,唐贞观八年(634年)始有柳州之称。唐天宝元年(742年)设龙城郡。此后宋、元、明、清历代为柳州州、路、府治。1949年由柳江县析置柳州市。向为柳江航运要冲和木材、油桐、油茶等集散地。柳州资源丰富,矿藏有30多种,水能蕴藏量约有150万千瓦。盛产大米、甘蔗、木薯、茶叶、柑桔等。土特产有香菇、灵芝草、罗汉果、天麻、蛤蚧等。柳州是广西最大工业基地和全国41个重点城市之一,现已建有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纺织、造纸、制药、电力、家电、建材、森工、食品、缝纫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1988年,全市有工业企业847家,先后创出180多种工业优质产品。工艺美术品以美术陶瓷、石雕、龙壁砚石、木棺材最著名。主要旅游点有柳侯祠、“柳江人”遗址、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鱼峰山、大龙潭、都乐岩等。 柳州唐贞观八年(634年)以南昆州改置,治所在马平县(今广西柳州市)。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柳州。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移州治柳城县(今广西柳城县旧柳城西龙江北岸)。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为柳州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被贬为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