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桐城文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桐城文庙桐城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是灿烂明珠,烘托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位于龙眠路西端。始建于元延祐初,原址在东门外。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于今址。后屡遭战火,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1987年仿明清图式重修。有门楼、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月台、大成殿及两厢两庑,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宽22.66米,深15米,高17米,重檐歇山顶,为以斗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正脊两端为鳌鱼吻,飞檐翘角,下悬风铎。内有金柱八根,柱梁简洁,举架高昂,呈柱网式布局,具有辽金营造风格。 桐城文庙旧称圣庙、学宫,在桐城县中心和平路北端,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江淮地区营造工艺较高、规模较大的祭孔建筑群,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延佑初年,明洪武元年(1368)移建今址。明清两代多次修葺。桐城是清代桐城文派的故里,而文庙则是桐城地方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备受社会各方重视。1985年至1987年又予以全面维修。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外观宏伟,布局工整。有泮池、状元桥、大成殿、宗圣祠、文昌祠、东西廊庑等建筑。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斗拱及梁架结构简洁、匀称,极具特色。现设县博物馆,藏品有2177件,陈列面积800平方米,陈列桐城名人事迹、名胜古迹介绍、唐宋瓷器、方以智、查士标、邓石如、赵云谱等名家书画。 桐城文庙在安徽省桐城县丁字街口。原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亦是桐城派文化昌盛的象征。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几经修葺,最后一次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桐城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初多为桐城人,故名。主张学习《左传》、《史记》和唐宋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追求文章语言“雅洁”的风格。清代文庙是桐城派文人聚集之地。现文庙大门已拆除,部分建筑仍保存原貌。主体建筑大成殿为歇山重檐式。雄伟壮观,继承发展了辽金建筑艺术,为清前期的建筑形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